门诊输液室患者的舒适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1

门诊输液室患者的舒适护理体会

谢秀霞王钦毛亚平

谢秀霞王钦毛亚平(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670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351-02

【摘要】目的寻找提高门诊输液室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方法。方法给予门诊输液室输液的所有患者以细致的舒适护理。结果舒适护理减轻了他们对输液的恐惧心理,患者身心舒适,顺利完成输液治疗并积极应对不良反应。结论舒适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患者门诊输液室护理

门诊输液室是体现医院护理服务的一个关键部门,也是患者接待数量较大的部门,该部门服务质量高低是我院护理服务质量的直接写照。门诊输液室患者由于暂时受疾病的影响,身体遭受痛苦,我们给予他们以舒适护理,提高了我医院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在门诊输液室接受静脉输液的所有患者为服务对象。

1.2方法

1.2.1给予环境舒适护理门诊输液室对室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增加了空调、饮水机、报刊杂志、电视机以及医患传呼机等设备;输液室走廊的橱窗张贴宣传教育类信息,如传染病的防治、急救措施、常见病的诊断标准和医务人员等;输液室放置各种各样的植物和花卉,增加温馨的环境,减少患者的恐惧感;随时打扫输液室卫生,擦拭地面和桌面,保持室内温度20—40℃,相对湿度50%—60%。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良好,使患者有安全舒适的感觉。我们热情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倾听患者的感受及建议,给予心理疏导。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输液的目的、要求、如何配合,了解并尽量满足患者对舒适的要求,解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使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输液治疗。

1.2.2输液前的舒适护理做好患者输液时的准备工作,跟患者交流时要热情,有礼貌,和蔼,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对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疗状况进行询问,要尊老爱幼,对年老体弱多病者应该耐心照顾[1]。指导患者大小便做好准备,输液穿刺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多次输液的患者常因担心穿刺失败、药液外渗而不安,甚至恐惧。因此我们要掌握过硬的技术,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在尊重患者个人意愿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血管。秋冬季节或血管显露差的季节,穿刺前局部热敷10—15min,使静脉充盈扩张,提高穿刺成功率。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和药物刺激性,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针,穿刺时做到稳、准和快,减少疼痛刺激带给患者的不适。穿刺成功后,帮助其放松肢体,取舒适卧位。教会或协助患者变换穿刺手臂位置及体位的方法,勿过度伸展使肌肉紧张与牵拉,避免输液时疲劳以增加舒适度。

1.2.3静脉输液过程的舒适护理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随时巡视,观察输液速度、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观察患者输液部位是否有脱落现象,或者肿胀发生,以便做出应急处理。告知患者输液可能出现的某些药物不良反应,使其有心理准备。指导患者输液期间早晨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或软食,勿太甜、太油腻和空腹。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时,应关爱患者,轻拍背部,呕吐后协助其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更换污染衣物等,指导患者深呼吸、听音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淡化恶心反应。患者食欲差时,应依据个体饮食习惯,进行饮食调节以色、香、味、形促进其食欲,并满足身体营养需要和热量供应,使患者获得心理、生理双重舒适。同时还要指导患者调节好心情,与他人多交流,做喜欢的事,进行适宜的休闲活动,以获得身心舒适。输液结束后,护士应告诉患者如何按压针孔止血,观察患者没有出血现象发生时方可让患者离开。

2结果

通过对门诊输液室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明显减轻了他们对输液的恐惧心理;均能顺利完成输液治疗并积极应对反应;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讨论

舒适护理的目的在于使患者达到最佳的身、心、社会、灵魂和谐统一的健康状态。我们将舒适护理贯穿于门诊输液室患者护理工作的始终,且渗透于每一项具体的护理行为过程中。让患者在舒适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输液治疗,加强了护患交流、密切了护患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并真正做到了人性化服务[2]。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其范围很广,涉及个体的生理、心理、精神及社会环境各方面[3]。对门诊输液室患者的舒适护理,让患者感受到了护理人员的人文关爱,对输液治疗的恐惧和焦虑减轻或消失,使患者输液过程顺利、舒适,身心状况达到最佳状态,积极主动参与医疗护理活动和应对输液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慧珠,方芳,何联珠等.人性化护理的应用与实践[J].中华医学丛刊,2007,4(2):58.

[2]李莲香,吃凯雯,李红霞.舒适护理在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578.

[3]李小寒,尚少梅.基础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