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

魏亮

◆魏亮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大连116100

摘要: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较为特殊的一支队伍,其工作主要是处理大学生的日常事务和心理辅导工作。然而,在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多,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却较少。应该加强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使他们能有一个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能够更好、更顺利地服务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打交道,其一言一行以及心理素质对大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不管是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还是从对其自身发展的视角方面,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值得引起关注。虽然大部分辅导员在其岗位上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素质,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迁,辅导员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工作内容延伸到了高校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由于工作内容变得日益广泛,就导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

1.紧张与焦虑。焦虑是当今社会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和紧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现象,一旦形成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学校既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又要对其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在家中还要完成属于自己的责任。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基本上是“5+2”、“白+黑”,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学生的突发状况。

2.困惑与迷茫。合理的定位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条件。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对辅导员(角色、工作、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重管理和使用,轻引导和培养”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个人发挥,严重的可能失去了奋斗的方向。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身兼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带来的不是便利条件而是一种制约,使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

3.疲劳与厌烦。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困”、“累”、“烦”。“困”说明工作时间长,进行休息的时间少;“累”说明工作负荷重、压力大;“烦”说明工作内容琐碎,重复工作多。加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都处于被动和不确定的工作状态,长期如此会使他们在生理上产生疲劳。时间的紧迫和永无休止的工作使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不能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进而引起了心理上的厌烦和疲劳。

二、解决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思想水平,积极面对压力和困境。奉献精神是一名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也应该具备这种品质,积极乐观地处理各项事务,在处理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解决,要做到乐于付出、甘于付出、勇于付出。针对目前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弊病,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应该仅仅抱有埋怨的态度,应该勇敢地面对各种不足,从自身实践出发找出各种应对困难的途径和方法,努力解决这种不足。

2.营造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为了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对于辅导员所实施的保障机制,大学各级领导以及部门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时刻意识到辅导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其生活要做到时刻关注;对于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相关领导应该进行相关的研究,制定合理、明确的职称等,明确他们的工作定位,将他们纳入到干部的培养序列中来,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养,解决好他们以后的工作出入问题。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设立专门的心理教师岗位,专门负责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跟踪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其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来。

3.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主要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纠纷问题、情感问题等心理健康问题,很少甚至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机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然而,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心理也会经常出现问题而无法解决,使他们经常处于能治人却不能自治的尴尬状态。因此,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最需要心理支持和帮助的一个群体,应该对辅导员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课程的教授。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情绪处于稳定状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同时,高校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健全心理教育机制,定期检查辅导员心理素质,给每一个人建立一个专门的心理档案,形成一个有效的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涌马建青黄希庭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6)。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1。

[3]张晓松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及其调适与心理成长[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

[4]陶祁冯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