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策略

屈雅琴

屈雅琴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实验幼儿园

【摘要】幼儿数学教育是以其真、善、美的特定形式存在的。大班数学教育又有其特定的思维空间、数的感念等内容,因此,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提供易操作的材料、抓住核心内容、做好家园互通等都是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大班数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4-0156-02

一游戏数学为主线

《纲要》中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于:“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依据这一理念,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将成为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的主线。

1.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因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而是由具体形象性思维向初步的抽象思维转化。而游戏恰好也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是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的,这些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2.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

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如请幼儿按所穿鞋的种类(皮鞋、运动鞋、布鞋)排队,按照鞋号大小进行排序、计数的训练;在“模拟招待客人”中使幼儿在摆放茶具、点心的过程中积累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

大班幼儿又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时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我们的数学内容一般为:数的集合、分类排序、几何形体、加减法等内容,在这些内容的教育中,常常涉及到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另外,娱乐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

结构游戏是幼儿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接插一人玩或几人玩的游戏,着重是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相联系,从而起到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在玩“开商店”的游戏中,商品的买卖交换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娃娃家游戏”中布置娃娃家家具,帮助幼儿运用了分类的能力。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

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常被教师在正规课堂渗透使用,被用来巩固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如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老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要求幼儿按老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队,如:老师说“猴子第一,小鸟第二..大象排最后。”按顺序排好。此游戏可改变顺序,反复进行。

二操作材料很重要

数学活动作为探索性活动的形式之一,有益于幼儿进行思维的训练,有人曾比喻数学活动是大脑的体操,而操作材料又是教育目标的裁体,幼儿逻辑数理经验正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大班幼儿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数学集体活动中需要辅助材料让他们自主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用操作表现出来。在大班集体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活动的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索结果。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提供材料,观察、了解、帮助幼儿自己去探索。”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常常只为一个活动服务。如何让材料得到更好的再利用,发挥长效作用。

1.根据活动目标设计和使用材料,实现材料的操作价值

在集体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通过控制材料的使用,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教师希望他们关注的内容,从而实现材料的操作价值。例如,在“四季”主题活动中,我们设置了一个“采购火锅材料”的情景,让幼儿在有参照物的情况下估算一袋物品的数量。我们在桌上摆放每盒5个的小包装物(如白萝卜块、年糕、蘑菇等),要求幼儿去拿的物品则每盒10个、8个、5个不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通过估算来选取接近数量的物品。

2.提供简单且易操作的材料,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材料的设计贵在巧,而不在繁。随着思维水平、语言能力的提高,已有经验的丰富,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实物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步降低。在集体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需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因此过于繁杂或精致的材料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我们在设计活动材料时,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从易操作的角度来考虑。例如,在“旅行去”活动中,我们用纸盒和圆珠笔制成“照相机”,幼儿只要按一下圆珠笔,听到“咔”的一声,就可以从纸盒中取出自己拍下的“照片”,这种方法既简单形象又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3.提供丰富而有层次的真实材料,引导幼儿关注生活材料和常用工具

在准备材料时,教师应关注不同幼儿的经验和能力,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支持,通过提供材料让幼儿表现出自己的已有经验。例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中,幼儿要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树干的粗细。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绳子、卷尺、大小串链、纸条和扭扭棒,让他们自己选择工具。对大班的幼儿来说,有些工具是他们熟悉的、曾经使用过的,如卷尺和串链;有些工具是他们从未使用过的,如纸条和绳子,这些工具的操作难度就相对大一些。为幼儿提供操作难度不同的材料,就能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从而顺利地完成测量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

4.提供鼓励合作的材料,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合作为幼儿提供了观察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使幼儿能够通过了解别人的思考和操作提升自己的经验。教师在活动中可以考虑减少材料的数量,让一个小组的幼儿不得不共同使用一种工具,这样幼儿就必须运用轮流、交换等策略,并且有机会关注他人的想法。例如,在“破译电话号码”活动中,每个幼儿都要想出一道题目作为密码,但每个小组只有一支笔和一张电话号码卡。这样,每一次只有一名幼儿可以用材料,其他幼儿就讨论“如何设置密码”,他们在比较、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地扩展了个人的经验。

三数的组成是重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是数学本身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反映。数量关系又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着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大班开展10以内的组成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涵的一些简单的数学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应该说是赋予幼儿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数学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10以内组成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有序地解决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这样才能使幼儿对组成之间的逻辑联系有所感受和理解,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1)知道除1以外任何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是这个数,体验数的可分性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探索发现将一个数分成两份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并能分出此数的所有组数;(3)积极尝试用语言、数字符号概括和表达自己的分合过程和探索发现;(4)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较多组分合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用符号表示,体验互换关系;(5)在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比较发现多组分合记录单中哪种分合顺序分得既快又不容易遗漏,体验分合的有序性;(6)感知和体验两个部分数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针对组成学习中需处理和解决好的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每个阶段需要幼儿积累的相应经验,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阶段应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每个阶段应提供何种适宜的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数学关系。

四家园合作最关键

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特殊阶段,家长往往会担心孩子升入小学后数学是否跟得上进度,自己的孩子参加面试时是否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等等,以致于大班的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立即关注起来。然而大多数家长又进入了学数学的误区,那就是反复的进行加减法运算,所以指导家长如何与学校互动、帮助孩子进一步掌握数学技能就十分关键。

首先,让家长了解大班数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帮助幼儿课外学习时内容要全面,难度要适中。其次,推荐制作简易的操作材料,扩展幼儿的课外学习方法,边操作游戏边学习巩固。最后,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课上没掌握好的知识点,在课外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要教好大班数学,只要抓住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一步步实施教学策略,孩子在数学领域便会轻松的学、快乐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