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类帕金森综合征1例

/ 1

针刺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类帕金森综合征1例

郭珺

郭珺(北京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科100035)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5-0409-01

患者男性,66岁,主因“双下肢活动不利1月余”来我科住院治疗。该患者自2000年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力弱,险些跌倒,急至医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后经药物治疗痊愈出院,未留任何后遗症。患者2001年5月自觉双下肢活动欠利,呈慌张步态,再次至医院就诊,并行头颅CT示:1、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2、老年性脑改变。经静脉输液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出院,遗留双下肢活动不利。患者于2002年3月再次到医院复查头颅CT,示较前片(2001.5)无明显变化。其后至今患者反复发作双下肢活动不利,均未予任何治疗,均2—3天后好转,逐渐形成慌张步态。一月前患者自觉双下肢活动不利加重,慌张步态加重,呈小碎步,行走不利,未予任何治疗且未见任何好转,故于2002年11月26日到我科就诊,就诊时症见:双下肢活动不利,右上肢麻木,右下肢自觉无力,无头晕、头痛,进食水无呛咳,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入院时查体可见:心肺(-),腹部(-),舌红苔薄白,脉弦细。神经系统检查: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视野无缺损,无眼震及复视,无中枢性舌面瘫,肌力左侧Ⅴ级,右侧Ⅴ-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减弱,右侧病理征,共济检查(-),深浅感觉检查对称存在。诊断为:中医:中风-中经络,西医:腔隙性脑梗死。

患者入院后,再次复查头颅CT示:1、双侧尾状核头部、内囊前肢、丘脑腔隙性梗塞;2、双侧半卵圆中心脑梗塞,治疗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针灸取穴为:曲池(双),合谷(双),八邪,血海(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太冲(双)。经治一疗程15天后,患者右上肢麻木及右下肢自觉无力症状痊愈,唯遗留双下肢活动欠利,呈慌张步态。故进一步治疗取玉枕穴(双),得气后接电针,选用疏密波,通电30分钟,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15天后,患者行走时步态自如,唯起步及停止时略有慌张。维持原治疗方案不变,继予一疗程治疗后,患者症状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玉枕穴:据《针灸甲乙经》记载:玉枕,在络却后七分,侠脑户傍一寸三分,入发际三寸,足太阳脉气所发。另据《针灸大成》记载:玉枕,络却后一寸五分,侠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二寸。主目痛如脱,不能远视,内连系急,头风痛不可忍,鼻塞不闻。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并公布了《头针穴位国际标准化方案》,将头针14条治疗线划分为4区,即额区、顶区、颞区和枕区。而枕区中枕下旁线位于:枕外粗隆的下方旁开枕外粗隆1寸的垂线、自玉枕穴至天柱穴。所属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又据1976年方云鹏(方氏)头皮针之分区:平衡区部位:枕外粗隆尖下2厘米,旁开3.5厘米处;功用:维持姿势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身体随意运动;主治:偏瘫,眩晕症,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等。故通过针刺玉枕穴,刺激头皮针平衡区起到了调节身体随意运动的目的,患者反复患病,加电针给予一定强度刺激,而达治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