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探讨

刘菊红宋建茹

刘菊红宋建茹(山西省泽州县妇幼保健院048000)

【摘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第7版《妇产科学》)可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轻、重)、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及妊娠和并慢性高血压。其中前三种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本病以20周以后至产后24小时内发病,以高血压、蛋白尿及全身功能紊乱为特征。我国发病率为9.4%--10.4%,国外发病率为7%--12%。该病对母亲及胎儿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目前是元产妇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其病因未完全阐明,因此,预防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越来越被产科工作者所重视。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088-02

一、临床资料

1997—2001年我院住院分娩人数2050例,其中确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4例,占住院分娩总人数的9%。患者年龄为18—42岁,平均年龄为2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居多。初产妇1080例,经产妇700例,其中双胎5例。患者孕26周-42周发病,孕周小于37周98例,占比例53.4%,发展为子痫前期的82例,占比例44.5%,孕周37周以上者42例,占比例46.8%,发生子痫12例,占比例6.5%。其中阴道分娩98例,剖宫产86例。据调查,这些孕妇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结婚年龄偏小,大多生活在农村,文化程度低,不注意营养搭配及微量元素的摄入,喜欢吃动物脂肪和含糖类较高的食物,孕前不检查或检查不规范,没有接触过保健知识宣教,对产前检查不重视。

2007—2010年在我院住院分娩总人数1950例,其中确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9例,占住院分娩总人数的0.97%。患者年龄为23岁—41岁,平均年龄为27岁,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上居多,初产妇1115例,经产妇843例(双胎妊娠1例),周26—41周,发病时孕周小于37周56例,占比例51.3%,发展成子痫前期的占38.5%。孕周大于37周的53例,占比例49.7%,无1例子痫。其中阴道分娩68例,剖宫产40例。据调查,这些孕妇加强产前检查,平均检查次数为5.16次。一般情况下,孕妇在怀孕28周前需要每月做一次产前检查,28—36周需要每两周做一次产前检查,孕36周后,每周做一次产前检查。她们注重加强营养,合理膳食,注意休息。孕24—28周开始补充钙元素,从12㎎∕日逐渐增加至2g∕日。发现情况及时予以相应处理,有27例发现妊娠期高血压,在家休息,取左侧卧位,每日休息不少于10小时。左侧卧位可以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使回心血量增加,改善子宫胎盘的血供。必要时予以镇静,间断吸氧,增加胎儿血氧供应。有19例发展成子痫前期,26例因宫颈评分差行剖宫产术,5例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术,3例因活跃期停滞行剖宫产术,6例因社会因素行剖宫产术,孕产妇都安全。3例因胎儿窘迫、羊水Ⅲ度粪染转入新生儿科,预后好。

二、结果

1997—2001年,孕妇妊娠期共血压疾病发病率高,起病早,病情重,病人文化程度低。

2007—2010年,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低,起病晚,病情轻,病人文化程度高。

1997—2001年子痫前期发病率为44.5%,子痫占6.5%,2007—2010年子痫前期发病率为38.5%,无1例子痫。所以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孕妇系统管理对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与围产期保健质量有一定关系。苏莉等研究产前检查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母亲胎儿并发症发现,无产前检查的子痫前期比例显著增加。子痫前期、子痫孕妇中大部分无产前检查并来源于流动人口[1]。采取围产期预防措施是可以的。有研究表明[2],孕妇没有接受产前检查或产前检查次数过少、妊娠期心理压力大、体重指数增加等都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一般情况下,孕妇在怀孕28周前需要每月做一次产前检查,孕28—36周需要每两周做一次产前检查,孕36周后每周做一次产前检查,测量体重、血压、化验血尿常规,并询问有无头晕、眼花、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定期做产前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孕期对双胎、多胎以及合并糖尿病、贫血、初产妇(尤其年龄大于35岁)、营养不良、精神紧张、运动量过大、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需要增加产前检查次数。测量血压最好晨起测量一次,2pm、8pm各测量一次,并记录在册。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引起个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吴曼祯[3]研究总结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钙离子含量低于正常妊娠者。国外有学者用妊娠期补钙来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从妊娠20—24周或24—28周开始用钙元素,剂量由12㎎∕日逐渐增加至2g∕日。国内研究表明,每日补钙1—2g可有效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的目的和原则是以对母儿影响最小的方式争取母亲完全健康,提高围产儿存活率。

加强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发生于年龄>35岁或<20岁的初产妇、双胎妊娠、体形矮胖、精神较易紧张及工作强度大、贫血等因素的孕产妇。应加强重视增加产前检查次数。必要时进行产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预测,目前尚无有效、可靠和经济的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方法。下述方法有一定预测价值,应在妊娠中期进行。预测为阳性者,应密切随访。

⑴平均动脉压(MAP):孕中期(20-24周)MAP≥85mmHg或≥90mmHg为筛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界线,试验敏感性为0-92%,特异性为53.0-97.0%,表明孕妇有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

⑵翻身实验(ROT):一般在妊娠26-30周进行测定。孕妇取左侧卧位时测血压,待舒张压稳定后,翻身仰卧5分钟再测血压。若仰卧位舒压较左侧卧位>20mmHg为阳性,提示孕妇有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倾向。

⑶血液流变学试验:低血容量(血细胞比容>0.35%)及血液粘滞度高(全血粘度比值>3.6,血浆粘度比值>1.6)者,提示孕妇有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倾向。

⑷尿钙排泄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尿钙排泄量明显降低,仅为正常孕妇的13%-15%。尿Ca∕Cr比值降低早于妊娠期高血压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若≤0.04有预测子痫前期的价值。

⑸尿酸测定:孕24周血清尿酸值>5.9mg∕L,是33%子痫前期孕妇的预测值。

注意加强孕妇的适当营养与休息,在孕期适当加强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及叶酸的摄入,对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指导孕妇从饮食方面减少脂肪和盐的摄入,并加强钙、铁、锌及其他微量元素的摄入,均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和神经细胞内敏感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