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聂鹏

聂鹏(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290-02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护理所产生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对126例脑中风疾病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护理。结果126例患者肢体功能和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恢复,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能力。结论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护理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偏瘫康复期护理

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是指从坐立到起立、步行阶段,本阶段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但肢体功能和语言障碍,恢复缓慢,训练难度大,时间久。我们护理人员帮助和指导患者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改善,降低致残率,促使其重返社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患者126例,脑出血41例,脑血栓形成35例,脑栓塞5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48例。年龄42-68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住院康复时间为半个月至半年不等。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会有不同的影响[1]。脑血管患者疾病起病急,病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废人,再加生理上的痛苦以及漫长的康复过程,其心理创伤远大于机体创伤,易致患者产生痛苦、失望,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应用沟通技巧,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引导患者表达自己对诊断、治疗、护理从及疾病预后等问题的看法和要求,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疾病。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有抑郁心理,我们要细致观察,尽快解除患者抑郁,并防止患者自杀。同时了解每个病人的个性特点也很有必要。如果外向性性格的患者,他们的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及时宣泄出来,这样可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困扰。而内向性格的患者,往往把痛苦和想法压抑在内心深处,不善于向外宣泄,又不善于与人交往,表面上似乎平静没有什么事,实际上内心深处极度矛盾和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不了解这种患者的人格特点,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就影响了康复和治疗。鼓励家属共同参与,给患者以强有力的心理支持。我们应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可以间接地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患者不便向医护人员表达的一些信息,如家庭经济状况,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另一方面,家属的情绪,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会对患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对家属的情感支持和疾病知识的宣教非常重要。护理脑血管疾病患者时,良好的康复效果与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

1.2.2患者瘫痪早期的肢体护理患者脑血管疾病后应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手腕关节微背曲30度-45度,手指轻度屈曲,肘关节屈曲90度,也可以变换伸直位,防止屈曲性和伸展性畸形;下肢用夹板将足底垫起,也可使用足支架,使踝关节呈90度;膝关节下垫一枕使腿弯曲,外侧支托。对瘫痪肢体,易形成褥疮,应每日用红花油或药酒涂抹按摩。对于感觉和运动障碍,可配合针灸治疗,上肢可以针刺内关、外关、曲池、肩俞、肩峰为主,下肢以针刺环跳、殷门、委中、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等为主。每日一次,20-30次为一疗程,以促进肢体的早日康复。研究资料证实,早期成功的给予功能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内翻等脑血管的继发障碍。现代学者认为肢体停止活动一周,就可能引起肌肉萎缩。因此,在中风初期,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应立即进行肢体按摩等被动活动,如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和抬举等活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从第二天开始,出血性病人待意识清醒后,尽早做被动活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防止肌肉韧带挛缩。老年人肢体功能衰退,肢瘫后肌肉出现松驰或痉挛,关节僵直,训练动作要轻柔,方法要正确细致,充分牵伸肌肉、肌健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小到大,每日2次,每次30分钟。重点是与畸形相反方向的运动,除帮助患肢锻炼外,同时要教会病人将自己的健肢置于患肢下方,沿小腿下滑至踝关节处,目的是用病人自己的健肢带动患者患肢上下活动。

1.2.3指导患者自行运动的护理如果患者病情允许,要尽早指导和鼓励病人进行主动康复训练。训练前先给予活动部位按摩10分钟左右,动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并配合日常生活练习,如梳头、洗澡、更衣、系扣子、拿筷子、大小便等,直致扶持下行走或独立行走。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的有效方法。随着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要对患者进行坐、站、走的训练。训练前,首先让病人充分认识步行的艰难,避免精神紧张而发生意外,尤其是后顶叶病变者,易出现体相障碍,更应该引起重视。刚开始先让病人在床铺上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左右翻身,练习上下肢的肌力,逐渐练习坐起、坐稳应让病人选先在在床上坐,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每次坚持10-15分钟,然后站立平衡,最后进行起立训练。开始迈步时,力争动作到位,切忌急于求成。可在瘫痪下肢拴一根绳子,当患者迈步时,助手协助向上前方面提绳子,这种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练习起来,就像真的会走路一样,增加了训练信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但应避免产生依赖心理。经过坐到站立,站立到行走三个阶段的练习,能平稳的走好平路后,即开始上下台阶的练习,上下台阶有一定危险性,要注意加强保护。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自理个人生活的关键,也是康复进程的一个跃进。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切不可忽视上肢功能的练习,上肢活动特别是手的精细活动的恢复慢于下肢,病人因此会丧失信心,应多加鼓励。训练时,先活动手指,后持生活用品,再握健身球、握力器,逐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

1.2.4语言功能的训练护理语言障碍康复的训练首先是构音机的训练,会病人用喉部发“啊”音,或用咳嗽,吹火柴诱导发音,让患者听常用句子的前半句,令其说后半句,或复述单字、词汇、句子、诗歌等。能发言的病人可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对镜发音,由短到长,由易到难,要细致观察病人表现和情绪,准确判断病人的心意,恰当回答和处理病人的要求,克服患者为难情绪,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结果

126例患者肢体功能和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恢复,提高了脑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3小结

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脑血管疾病偏瘫病人国外常规在发病5-10天内开始康复治疗[2]。近年来,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帮助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和语言康复是护理的重要课题。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对其进行早期肢体按摩和关节功能锻炼,首先要注意训练时机的选择,切忌急于求成和拖延时机。其次在主动运动和步行训练时,要特别注意病人的急燥心理,加强安全防护。再次,还需防止病人和家属在不适当时机训练或加重训练。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时,有时会因心情急躁或家属责备等产生挫折感,而拒绝训练。我们护理人员要重视心理护理,应及时疏导,指出语言训练并非一日之功,应循序渐进,指导家属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早日实现语言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爱萍,李会会.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干预[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6):102-103.

[2]黄东峰,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