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有效性之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有效性之初探

李明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东障中心小学250302

一、学生实际迫使我们探索“课堂提问”

现在的孩子面对着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品质”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经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学习的心灵缺乏一个“静”字。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家庭比较富裕的,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也正是因为在这种家庭生活的背景下,许多学生因为对物质生活过度的追求,心灵总是浮现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上。在学习上往往缺乏危机感和上进心,造成了学生心灵浮燥不安,同时在课堂学习中难于自控真正“静”下心来。

2.在学习的心态中缺乏一个“实”字。小学生在平时接受这些非课堂知识的时候,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都是由自己的兴趣所决定的;又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因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区别和筛选。学习的内容是零乱而繁杂的,学习的过程也是肤浅的。这种学习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学生满足于对文本的一知半解,不能真正地融入文本,难以很好地感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3.走进文本的程度参差不齐。进入我们学校的学生大致有这么几类: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无人照管的“留守子女”;父母长年忙于生意和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照顾的;还有少部分是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的“单亲孩子”。这几类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带着各种心态走进文本的,他们在走进文本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感悟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文本的人文精神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二、“前置情景”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1.设置“声影”式的“前置情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一部分课文离我们生活实际太遥远,这种遥远有“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无法进入到文本的情景中。我们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通过“声影”式的“前置情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的人文氛围。

2.设置“兴趣”式的“前置情景”。在语文课堂上,由“趣”激“兴”,能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这种“欲望”心理的支配下,让学生自己融入文本,发问于文本,这样的效果更好。

3.设置“开放”式的“前置情景”。老师在设置“前置情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在进行提问的“前置情景”设置时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的不同、各组课文类型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二是语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中,把提问的“前置情景”的设置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探索。三是在校本教研中,加强提问方式的研究。语文教师应在常规性的业务学习中有计划地学习教育名师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提问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贵在“灵”与“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从“背教案”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课堂的自然生成。在课堂自然生成的过程中,“提问艺术”不是“照本宣科”,而要靠教师和学生的“灵气”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交融的过程中进行“鲜活”的运用。没有“灵气”的课堂,只能是机械性的“课堂技艺”。一节课,“课堂艺术”运用好了,就好比一首动人的诗,也好比一曲悠扬的歌,它的节奏和韵律都是自然生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堂上的“提问”及其效果是不能靠“备”的,也是难以“预设”的。在此基础上,语文课堂提问应该坚持“三原则”:

1.教师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应该是“大语文”,应该是开放的语文。因此,在校本教研中,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师的问题设置进行指导,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要的是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2.学生问题回答时的“尊重性”原则。学生回答问题并不是我们在备课中能预设的,在语文这种“人文性”的学科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人独特的感悟,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在课堂上能够真正落实这一原则,教师特要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理解,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在校本教研中,由老师提出一个全新的观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感悟,回答问题时没有错误的答案。也正是因为在课堂中、在校本教研中遵循了这一原则,才让我们的老师发出了感叹:“多元感悟,似风似雾又似雨!”

3.教师在确定回答问题对象时的针对性原则。在“机会均等”的教育中,就包括课堂上得到提问的机会均等。每一个学生由于基础不一样,对于每一个问题的感悟不一样,并不排除少数学生对于有些问题没有感悟。针对这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提问时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所“成就感”,就成为研究的主题。这种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既要让学优生能“跳起来摘桃子”,又要让学困生有所作为。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最能体现“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大部分教师都谈到了“在课堂问题的设置”和“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象”时要特别关注差生,要给每位学困生以体面亮相的机会和平台。

学校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管理和研究中,主要包括宏观的管理与微观的研究两方面。宏观的管理主体是学校,是教研组;微观的研究主体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教研组在这里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把学校的管理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又要指导教师在课堂中如何用好“提问艺术”。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是一个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保证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