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降脂汤治疗高脂蛋白血症55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黄芪降脂汤治疗高脂蛋白血症55例

周宁赵欣

周宁赵欣(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成都分院中医科610041)

【摘要】目的运用健脾化湿法自拟黄芪降脂汤,观察其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黄芪降脂汤,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芪降脂汤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血脂的作用。

【关键词】高脂蛋白血症脾虚痰湿证健脾化湿法黄芪降脂汤

在我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吸烟、酗酒、熬夜、过食肥甘油腻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一些人的爱好,肥胖者日渐增多,高脂血症的发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血脂的异常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调节血脂成为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治疗高脂蛋白血症5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临床资料均来自2005年3月~2012年8月的门诊患者,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0例。男69例,女36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5岁,平均51.38岁;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6年,平均3.75年;临床表现多见神疲乏力,头昏晕,胸脘痞闷,形体偏胖,痰多或无痰,纳呆或进食正常,舌淡胖苔白而润,边有齿印,脉沉弱或滑,中医辨证为脾虚痰湿型。

1.2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治疗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在正常饮食情况下,2周内如2次测血清胆固醇(TC)≥6.0mmol/L,或甘油三酯(TG)≥1.54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17mmol/L者,即可确诊为高脂血症。

1.3纳入标准纳入观察的105例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所有患者1个月内未接受降脂药物治疗,并除外肝、肾功能损害,及服用影响血脂水平的其他药物。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口服自拟黄芪降脂汤,药物组成:黄芪50g,茯苓30g,泽泻20g,白术30g,陈皮20g,法半夏18g,生山楂3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2.2对照组选用辛伐他汀治疗,每次20mg,每晚顿服。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嘱有不良生活习惯的病人尽可能改善生活方式:少食肥甘厚味、减少烟酒量、不熬夜,合理饮食、多运动。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治疗前、1疗程及治疗结束后各记录1次症状、体征、体重及舌脉变化,并复查血脂,比较治疗前后结果;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3.2疗效评定标准

3.2.1血脂水平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1项者,即TC下降≥20%,或TG下降≥40%,或HDL-C上升≥0.26mmol/L,或HDL-C/LDL-C≥20%。有效:治疗后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1项者,即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HDL-C上升≥0.140mmol/L但<0.26mmol/L,或HDL-C/LDL-C下降≥10%但<20%。无效:治疗后血脂检测无明显改善或改善达不到有效标准者。

3.2.2中医症状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有部分改善;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

3.3治疗结果

3.3.3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治疗组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均正常,对照组引起恶心、腹胀、食欲减退5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2例,肌肉疼痛1例。

无论是调节血脂,还是改善症状,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χ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显效病例比较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且治疗组未出现影响肝肾功能的病例。

4讨论

高脂蛋白血症在中医学中属“水湿、痰浊”范畴,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本虚,突出表现为气虚,尤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则为膏脂痰浊,亦有兼水湿、瘀血、气滞者。临床以脾虚痰湿型多见,何也?高脂血症病涉五脏,独重于脾,脾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的运化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使机体各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及水液的滋养。若脾失健运,则水谷不归正化,津凝成痰,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产生痰浊。基于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以健脾益气、化痰降浊为法,自拟黄芪降脂汤治之。方中黄芪为君,用量50g,补气健脾,气足则血得统摄,脾健则水湿得运化;白术味苦性温,健脾燥湿化饮而降浊;茯苓健脾化痰利湿;泽泻,《本草蒙荃》谓其“泻伏水,去留垢”;陈皮理气健脾,与法半夏共奏燥湿化痰之功;山楂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正如唐容川云:“但祛瘀血则痰水自消”,痰瘀同治;甘草益气,与黄芪、茯苓、白术相合,益气健脾。诸药合用,使脾气健、痰饮清、浊邪降、膏脂除,则病自愈矣。如兼见它证,应随证加减,以不失中医辨证施治、因人而宜之特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2]:黄芪能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泽泻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作用非常显著,且其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促进纤溶酶活性等作用,可促进血清HDL-C水平升高,明显抑制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的生成,泽泻醇还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甘草甜素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有明显降脂作用,可使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减轻。陈皮、山楂能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升高LDLR水平,减轻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泽泻、白术能抗凝血且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调血脂药物近年来发展很快,他汀类可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血甘油三酯也有降低作用[3],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药物,但疗程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4]。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不良反应少,容易被患者尤其是本病的多发人群老年患者接受,而辨证论治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90.

[2]侯家玉.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30,99,128.

[3]周瑞海.高脂血症药物治疗研究现状.中国药理学杂志,1999,15(1),58-62.

[4]冯花.辛伐他汀的安全性及合理应用.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