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治疗药物监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某医院治疗药物监测分析

姚贤祥

(嘉兴市第二医院浙江嘉兴314000)

【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药物监测结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某医院313例患者临床用药:苯妥英、卡马西平、地高辛、氨茶碱、环孢霉素、他克莫司(FK506)等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08年某医院治疗药物监测1057次,其中环孢霉素的监测例次最多,约占52.7%,大多数患者只测定了1~2次血药浓度,占68.05%,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例次约占63.00%。结论:监测药物种类较多,但由于多种原因,监测次数偏少,需要加强对治疗药物监测的重视。

【关键词】治疗药物监测;血药浓度;治疗窗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230-03

前言

现将2008年某医院苯妥英、卡马西平、地高辛、氨茶碱、环孢霉素、他克莫司(FK506)TDM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医院2008年治疗药物监测313例患者,监测次数共计1057例次,其中男性405例次,女性652例次,年龄3岁~96岁。监测药物包括苯妥英、卡马西平、地高辛、氨茶碱、环孢霉素、FK506。

1.2血药浓度监测方法

苯妥英、卡马西平、环孢霉素的浓度测定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地高辛、氨茶碱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FK50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1.3给药方案及取样

口服给药,口服剂量、药物剂型和服药次数未知,血药浓度是否达到稳态不知,具体取血时间不知,但是血样都是在下次服药前空腹取血,即都是谷浓度,血样随到随测。对于怀疑中毒者,随时测定。

1.4血药浓度判定标准

1.4.1苯妥英、卡马西平、地高辛、氨茶碱、环孢霉素的治疗窗根据文献[1-3],苯妥英、卡马西平、地高辛、氨茶碱、环孢霉素的治疗窗(μg/ml)见表1。

2.2313例患者TDM测定次数的分布情况

对苯妥英、卡马西平、地高辛、氨茶碱、环孢霉素、FK506监测次数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只测定了1~2次血药浓度,占68.05%,测定3~4次血药浓度的患者仅占13.42%,测定4次以上血药浓度的患者占18.53%,结果见表4。

2.3TDM各药物血药浓度分布情况

对919例次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例次占63.00%,苯妥英血药浓度偏低构成比(56.52%)和偏高构成比(30.44%)均大于治疗窗内构成比(13.04%),氨茶碱血药浓度偏低构成比(40.00%)接近于治疗窗内构成比(43.33%),卡马西平、地高辛、环孢霉素均是治疗窗内构成比较高。卡马西平在治疗窗内的比例最高(82.11%),苯妥英在治疗窗内的比例最低(13.04%)。

2.4环孢霉素应用情况

2.4.1105例患者环孢霉素TDM的疾病分布统计环孢霉素作为一个免疫抑制剂,在多种病症上应用,对105例患者环孢霉素TDM的疾病分布进行统计,可见肾移植应用最多,占60.95%,然后依次是肾炎(17.15%),系统性红斑狼疮(1.90%),角膜移植(15.24%),(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90%)及其他(2.86%)。

2.4.2环孢霉素血药浓度测定次数分布统计对环孢霉素血药浓度测定次数分布进行统计,环孢霉素测定5次以上血药浓度的患者,占28.57%,而测定1次血药浓度的患者占23.81%,两者比例较接近。测定2次、3次、4次、5次的分别占15.24%、12.83%、8.57%、11.43%。

2.4.3环孢霉素在治疗某些疾病时血药浓度分布情况统计

对在环孢霉素在肾移植、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角膜移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病症中应用时,血药浓度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环孢霉素66.61%的应用在治疗窗内。而角膜移植应用时血药浓度偏低,95.65%是低于治疗窗应用。

3.讨论

3.1治疗药物监测的范围

治疗药物监测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浓度测定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目前某医院进行TDM的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卡马西平、等),心血管药物(如地高辛),呼吸系统药物(如氨茶碱)等,此外,在器官移植迅速发展的今天,还有免疫抑制药物(环孢霉素、他克莫司)。

3.2结果分析

2008年某医院治疗药物监测共1057次,其中环孢霉素的监测例次最多,约占52.7%,而大多数患者只测定了1~2次血药浓度,占68.05%,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例次约占63.00%。主要原因可能包括:(1)药物监测所需的费用较高。(2)对TDM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医师没有充分告知患者TDM的重要性。文中数据显示环孢霉素的监测次数比其他药物要多,可能患者对器官移植及抗排异治疗重要性的认识较深。(3)其他原因,比如监测过程太复杂。

3.3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TDM已逐渐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其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1)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药物血药浓度密切相关,控制好血药浓度才能维持疗效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为临床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根据患者情况设计用药方案,使药物治疗更趋科学合理化。(3)可为临床药物中毒的快速诊断与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4)可提高患者依从性。(5)可降低药物治疗费用。因此,应进一步结合临床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治疗药物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刚.治疗药物监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l.

[2]赵汉臣,李勇.实用治疗药物监测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9

[3]汤光,李大魁.现代临床药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