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干预在胸膜炎患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干预在胸膜炎患儿

禹光辉

禹光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结核内三科河南卫辉453100)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011-02

【摘要】目的探讨以“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干预在胸膜炎患儿心理行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胸膜炎患儿中随机抽取12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根据前期调查结果,观察组采用以“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导制定的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延续现有的健康教育方法。结果在品行、学习与心身障碍方面,在观察组中,心理干预后各因子得分均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三个因子得分稍有降低,但较前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对儿童及其整个家庭系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疾病的综合治疗效果,而且能促进其家庭环境的优化,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胸膜炎患儿家庭环境

心理干预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维持和促进患儿个人高水平的健康,更重要的应是面向家庭,达到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本研究就是在这个目标指导下,着眼于我国胸膜炎患儿的行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理念,针对胸膜炎患儿的行为问题选择病例进行干预,观察评价实施效果,从而提高胸膜炎患儿疾病的综合治疗效果,使患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治疗

本文按住院ID号并随机数字表顺序随机抽取12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组)60例和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组)60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所有研究课程及调查。其中观察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4-8岁,平均年龄6.2岁;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5.9岁。两组在男女构成比和年龄上无差异,具有对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胸膜炎患儿诊断标准;发病两个月以上;使用激素治疗;父母具有一定的读写和理解能力,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父母不配合、交流障碍、不具备读写能力、不愿配合研究者。

1.2心理干预措施

观察组按照“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给儿童及其父母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首先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小组,学习掌握“以家庭为中心”的相关知识及实施要则。其中医师主要负责胸膜炎患儿每周一次的复诊工作,科室专门在门诊成立了胸膜炎患儿诊察室,每周三上午开放,进行体查、治疗、用药的指导等其他一些疾病康复知识的宣教。心理咨询师主要负责儿童和父母家庭的心理行为评定工作,并设计出心理指导和调节的具体方案及执行具体的操作事宜等。干预开始阶段评估儿童和父母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的一般情况,确定健康教育需求,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个体化的需求确定各自的健康教育的目标,并把教育目标和内容告知儿童父母,与其一起选择教育方式;然后由干预小组成员协同执行教育计划。效果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目的评价两个方面,在干预过程中采用复述和回访的方法全面评价儿童及父母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未接受的内容进行再次强化。干预小组另设一份评价表,分为中期和末期评价,包括胸膜炎患儿及家庭的评价和小组工作评价。干预过程中定期对胸膜炎患儿进行电话询谈,以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及成效,并及时发现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调动家庭的积极力量,由家庭成员自己列出解决的方法;小组成员则采取更多有目的的措施,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步骤去保持家庭内部之间、家庭、儿童与护士之间的合作气氛,使彼此能意识到各自的角色,并履行角色义务。对照组延续现有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包括入院评估、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指导。教育内容主要是疾病的康复、日常护理及心理护理。两组均在干预6个月后根据各观察指标的调查结果进行教育效果评价。

1.3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l3.5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在品行、学习方面,在观察组中,护理干预后各因子得分均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以家庭为中心”采用个体化作为一种健康教育的手段。书面计划为胸膜炎患儿照顾者呈现了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疾病治疗康复和心理行为调适的相关知识,并指导照顾者如何具体操作,使得她们有据可循、有本可依,而且也将应该达到的目标明确写入计划,让照顾者能够自我监督,不定期地评价改变的程度及效果。干预小组另设一份评价表,分为中期和末期评价,包括胸膜炎患儿及家庭的评价和干预小组工作评价。干预过程中定期对儿童进行家庭访视或电话询谈,以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及成效,并及时发现问题。小组成员采取更多有目的的措施,技术性地给予建议及专业指导,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步骤去适应各种改变,保持家庭内部之间、家庭、儿童与护士之间的合作气氛,使彼此能意识到各自的角色,并履行角色义务。这样,双方共同管理胸膜炎患儿,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促进教育计划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本课题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对胸膜炎患儿进行健康教育,特别重视儿童、父母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整个家庭系统的环境及动力,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小组,加强专业人员、儿童、家长之间的协同作用,其教育内容、目标、教育方式均由医患双方商榷后共同制定,制定过程中小组成员查阅相关文献,综合儿童的具体情况后确定相关要点;采取多种形式及个体化的教育手段,如个体化的家庭护理书面计划、集中多媒体授课、设置游戏进行互动、角色扮演等:效果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目的评价两个方面,在干预过程中采用复述和回访的方式动态监测干预的实施和效果,通过6个月的持续干预,观察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实验表明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干预手段,使得教育内容全面考虑了胸膜炎患儿本身及其家庭成员、家庭环境,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其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决策者。从结果可以看出,干预6个月后,胸膜炎患儿家庭环境明显改善;同时由于医患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合作管理成效较为明显,促使患儿及家长的治疗依从性增强,从而复发次数减少。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同时促进了儿童行为问题的好转,主要表现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这三个方面得分均明显降低。说明心理干预措施对胸膜炎患儿行为的控制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忠秀.1131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7,20(2):58-59.

[2]武丽杰,刘爱民,杨竹君,等.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比较[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74-76.

[3]席居哲,桑标,邓赐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