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琼剧“净脚”的继承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浅谈琼剧“净脚”的继承与创新

冯居

琼剧的脚色行当,分有生、旦、净、末、丑(杂)五种。早年海南地方杂剧的表演中,有一种用军话(中州音,也叫官话)演出的“军戏”,乃明代军弁带来的一种戏剧演出形式。军戏无唱腔,只有宾白,配合锣鼓吹奏曲牌表演。演员尚武术,舞台对打悉用真刀真枪,因剧目内容多为历史武打故事,故亦称“武戏”。迨清初,逐渐改由民间艺人演唱。清咸丰年后,受广府粤班的影响,只用“科白”形式演出的军戏,广为吸收粤剧“梆簧声腔”,逐渐由“科白戏”转变为“唱曲戏”。由此,武戏的演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清光绪年间,军戏的演出有所衰退,军戏班因此并入了土戏(即琼剧)班同台合演,俗称“文武大班”。一般是日间(下午三点至九点)演武戏,夜间(晚上十点至第二日晨)演文戏,形成琼剧脚色行当的“文戏老倌”和“武戏老倌”两大系统。由于军戏多演历史武打故事,因此,军戏中多有“净脚”这一行当,红脸、白脸、黑脸、花脸等无不使琼剧舞台五彩缤纷。

琼剧“净脚”,分有正净和副净。正净又名“白脸净”、“大花脸”,专扮演身份地位较高的朝廷君王、重臣人物;副净也称二净、三净或二花脸、三花脸,其中,三花脸也称“武丑”,专扮演性格忠直、鲁莽、粗暴的草莽英雄、山寨头目或神怪人物。净脚中有文净、武净,有正有邪、有忠有奸、或贤良或狡诈、或豪放或乖戾、或幽黙或机警。“净脚”的表演,能唱、能做还能打,行腔、身段、功架都有自己的一套,由此而留下了一些行当唱腔唱法和阴阳状鹰爪指、牛角拳、拉山跳架、野猪牙等表演程式或特技。约1948年前后,军戏因行当不全、后继乏人而“绝响”。但由于武戏和文戏同台合演,军戏净脚的唱腔和表演也由琼剧文戏的艺人学习而得以保存了一部分。

我们知道,中国戏曲艺术是由演员装扮以唱、做、念、打等技法,以虚拟手段通过一系列带有规范性、重形式感的戏曲程式(如将生活中的行船走路、骑马打仗、整冠捋须、饮酒喝茶等外部形态以及人的情感形态提炼成虚拟的、带规范性的、有韵律的、重形式美的形体动作,也即“程式动作”)在不同板式、声腔、锣鼓中予以展现,也就是说它是以严格的戏曲程式来搬演故事,刻画人物,通过一举一动塑造出戏曲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因此,程式已不是局部现象,而是琼剧的总体特征。可以说,若没有这种特殊的技术形式——程式(戏曲表现形式的基本组织),就没有琼剧艺术。正是基于这一点,作为演员如何熟练地掌握“程式”,真正理解“程式”,并赋“程式”以新的生命,这就关系到了琼剧行当表演的继承与创新的关键问题。

如何让古老的琼剧更贴近现代的观众?如何让古老的琼剧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让古老的琼剧在推陈出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如何让古老的琼剧在变革中又不失去自身的特征和魅力?这是摆在每一个琼剧艺术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道难解却又必须去解的课题。

就以琼剧“净脚”来说吧,我觉得这一行当的继承与创新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多演行当戏。琼剧目前只演生、旦戏,净行、丑行的戏已基本不演,特别是“净脚”这个行当,人才匮乏,净脚的表演很快要失传。希望多演一些净行戏份比较重的剧目,以免琼剧“净脚”这一行当失传。

其二,对净行人才的培养,应结合演员自身条件来选择,如身材魁悟、声音粗犷宏亮,适合扮演“将相”形象者,可进行专门的培训。要从身段、功架、行腔运调等方面从严要求。且积极向先辈学习、向传统学习,具有自我“画脸谱”的技艺。琼剧的净行的传统脸谱极其丰富,原有一百七十余个(现存八十一个),但现在的演员都基本不会画脸谱了,这是很可悲的。同时,要注重观察生活中类似人物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眉目等,揣摩领会并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因为一切表演艺术均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到生活中、回到群众中去。

其三,要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大胆创新。以净行中的反角来说,在表演反净“凶、奸、诈”的本质中要表现其中三昧:一、雅中售凶。行止于朝廷,受制于礼节的重权高官,不得不“雅”些,然而“雅”却掩不住粗野蛮横、凶残暴虐的本性。气势声色俱凶。此种凶相最能激怒正义,激愤情怀。演员应把握火候和分寸,兜售其凶;二、笑里藏奸。既然骨子里是奸,那笑便是奸笑了。即皮笑肉不笑,脸笑目不笑,声笑情不笑。此种笑相教人看后,厌恶呕吐,此种笑声,使人听了毛骨悚然,演员应仔细琢磨角色的心态和笑态,以求效果;三、暗处施诈。此等道貌岸然的高官却有几副面孔。对主子卑躬屈膝,油嘴滑舌;对同僚卖腔弄调,装神做鬼;对下属狐假虎威,捏圆搓扁,令人啼笑皆非,咬牙切齿。扮反角演员应千方百计地调用各种艺术手法,恰到好处地使其“凶、奸、诈”暴露无余,使观众厌恶而憎恨之,才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像磁铁一样把观众吸引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责任编辑王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