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罐治疗寒凝心脉证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药物罐治疗寒凝心脉证临床效果观察

张丽红谷芳

张丽红谷芳

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目的:观察药物罐治疗胸痹寒凝心脉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心绞痛胸痹寒凝心脉证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罐治疗组及西医基础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药物罐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胸痹药物罐治疗。14d后观察2组患者疗效,体征、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电图、舌象、脉象的变化。结果:药物罐治疗组胸痹症状疗效总有效率86%,对照组总有效率72%,药物罐在改善胸痹各项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药物罐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基本接近。药物罐治疗组较对照组舌脉改善较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其机理是通过药物、拔罐、穴位有机结合,达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达到整体调节,来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

【关键词】胸痹;冠心病;心绞痛;药物罐

【中图分类号】R25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569-02

胸痹常见于年老体弱者,多由寒邪内侵,饮食节,情志失调,造成阴阳气血虚弱,寒邪、痰浊、血瘀为患,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而致胸闷、心悸等症状。药物罐多应用于各种风寒痹阻经脉不通所致各种痛证,如带状疱疹神经痛,腰椎病等。而胸痹寒凝心脉证的病因多为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心脉痹阻血行不畅,形成胸痹。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我院近年来将药物罐应用于胸痹寒凝心脉证,药物罐方选当归四逆汤加减,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穴选肺俞、厥阴俞、心腧、肾俞。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00例病例均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医心心血管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男18例,女38例;年龄53~82岁,平均64.2岁;病程1月~23年,平均7.53年。药物罐治疗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47~79岁,平均63.1岁;病程3月~25年,平均7.19年。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药物罐治疗组:胸痛40例,胸闷15例,心悸26例,气短25例,心电图ST段改变50例。对照组:胸痛42例,胸闷17例,心悸23例,气短26例,心电图ST段改变50例。

1.3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符合中医辨证属寒凝心脉证的轻中度患者。西医诊断标准依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诊断标准》[3]。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胸痛。入选患者均有心电图ST段异常,胸痹轻重分级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4]。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每日1次,普伐他汀20mg,每日1次,14d为1疗程。

2.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罐。

(1)选穴:肺俞、厥阴俞、心腧、肾俞。

(2)药方:当归四逆汤。

(3)操作方法:将煎好的药液加热到40-45摄氏度,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药液注射到真空罐中,然后将真空罐迅速置于选好的穴位上,利用吸气装置形成负压(压力以病人的耐受能力为宜),留罐3-5分钟,取罐。

2.3观察项目观察对比2组病人的胸痹症状、心电图变化。

3疗效标准与结果

3.1疗效标准

3.1.1胸痹症状疗效标准轻度,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中度,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减轻到轻度标准;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3.1.2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治疗后S2T段回升0.1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S2T段较治疗前降低0.105mV以上,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3.2疗效结果

3.2.12组胸痹症状疗效结果比较见表1。

3.2.22组心电图疗效结果比较见表2。

表12组胸痹症状疗效结果比较例

由表1表2可见,两组共100例患者,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药物罐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有明显提高。

4讨论

中医外治法物有着悠久的历史,皮肤吸收药物机理,已被现代科学实验证明[5]。当归四逆汤方中当归养血活血,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配细辛、白芍等活血行气止痛,取肺俞、厥阴俞、心腧、肾俞穴,通心络、安心神、疏心气、养心血、壮心阳;通过经络传导作用,引药直达病所。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使药物起到治疗作用。此方法作用方便、易行\经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79:18219.

[3]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276.

[4]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J].医学研究通讯,197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