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复苏对脓毒症患者黏附分子及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意义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液体复苏对脓毒症患者黏附分子及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意义分析

周斐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人民医院4157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液体复苏对脓毒症患者在血流动力学、黏附分子方面的临床作用。方法:将我院重症监护室(ICU)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经临床确诊为脓毒症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24例,常规组采取常规补液速度的方法进行复苏,实验组采取快速补液的方法进行复苏,研究比较两组患者补液后在血流动力学、黏附分子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补液后在血乳酸、心率、平均动脉压、血小板计数、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均要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补液后实验组、常规组患者的黏附分子分别为(1.42±0.31)ng/L、(2.27±0.54)ng/L(P<0.05),实验组患者的P选择素要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快速补液能够纠正脓毒症患者的氧耗平衡,恢复各细胞、组织功能,对改善血乳酸、血小板计数、心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减少黏附分子水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液体复苏;脓毒症;血流动力学;黏附分子;临床意义

脓毒症是一种有多种因素导致的失控宿主反应,其直接病因是体内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并与感染的细胞因子、毒素集聚,使肝、肾、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器官、组织功能受损[1]。脓毒症的死亡率较高,是目前ICU患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上确诊后需要立即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治疗,否则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笔者将我院ICU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经临床确诊为脓毒症的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液体复苏对脓毒症患者在血流动力学、黏附分子方面的临床作用,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ICU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经临床确诊为脓毒症的患者48例,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均符合脓毒症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年龄≥18岁,知情后患者本人或患者家属均同意加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孕期妇女或严重精神障碍者,②对此次研究相关治疗措施禁忌者。采取数字随机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4例,其中常规组女性为10例,男性为14例,最大年龄为70岁,最小年龄为28岁,平均年龄为(49.2±7.1)岁;实验组女性为11例,男性为13例,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48.8±6.7)岁。比较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并留置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导管,在此基础上常规组患者按常规补液速度的方法进行复苏,补液速度约为2ml/(kg?h),实验组患者采取快速补液的方法进行复苏,补液速度应不低于10ml/(kg?h),使其中心静脉压约为10mmHg,两组患者均在确诊后6小时内进行补液,补液成分均有白蛋白、林格液、5%葡萄糖注射液等物质组成。

1.3观察指标[3]

所有患者在研究期间均采用血流变化分析仪等仪器监测、记录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主要包括血乳酸、血小板计数、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监测、记录黏附分子学相关指标,主要包括黏附分子值及P选择素。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流动力学、黏附分子方面指标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常规组、实验组的结果数据对比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补液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

经统计分析发现,补液后实验组患者的血乳酸、血小板计数、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补液后两组患者的黏附分子学相关指标比较

统计分析后发现,补液后常规组患者黏附分子平均值为(2.27±0.54)ng/L,实验组患者黏附分子平均值为(1.42±0.31)ng/L,实验组患者的黏附分子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补液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的P选择素平均值分别为(0.54±0.22)ng/L、(0.33±0.19)ng/L(P<0.05)。

3讨论

有文献研究指出,脓毒症在我国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每年死于脓毒症的患者高达400万以上,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抗生素、补液等常规治疗方案,可以获得一定的疗效,减少死亡人数[4]。临床实践发现,加快补液速度可以改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黏附分子等相关指标,能够影响复苏时间,甚至达到提升疗效、降低死亡率目的。

液体复苏是指在脓毒症患者发病的初期给予积极输液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使患者尽早苏醒的目的,其溶液一般由林格液等组成,具有扩张血管、减少组织液渗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5]。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患者在血流动力学、黏附分子方面的各指标均要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这是因为实验组采取快速输液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10mmHg左右,能够缓减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黏附,阻止白细胞、内皮细胞的脱落及损伤,从而使黏附分子、P选择素减弱,使机体炎症反应减轻,同时快速输液可以加快各组织的灌注,增加患者的血容量,使血压升高,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血乳酸、血小板计数、心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正常,减少细胞损伤及组织功能受损,加快患者复苏[6]。此外,快速输液还可以恢复、提高毛细血管运输氧离子的能力,有效缓解各细胞、组织缺氧状况,维持氧耗平衡,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脓毒症患者采取快速补液的治疗方案,可以快速改善血乳酸、血小板计数、心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减少黏附分子水平,有利于患者复苏及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蔡国龙,童洪杰,郝雪景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响:系统文献回顾与Meta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3(6):439-442.

[2]王波,江海,邓毛等.不同液体复苏模式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8):1941-1943.

[3]高映春.液体复苏对脓毒症患者黏附分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7(3):219-222.

[4]王华兵,徐亮,徐玲文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7):78-81.

[5]舒艾娅,付宜龙,罗艳等.血管外肺水指数在老年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4(16):4635-4637.

[6]郝艳,金钧,黄坚等.血乳酸清除率指导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4,12(3):39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