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室性早搏的临床诊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小儿室性早搏的临床诊治分析

张芝艳

张芝艳

(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213003)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室性早搏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02月~2014年02月我院收治的52例室性早搏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收治的52例室性早搏的患儿中有38例无需抗心律失常治疗,14例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9例患儿早搏减少,1例早搏增加,4例早搏消失,未发现心脏扩大病例,心功能均正常。结论小儿室性早搏可发生于心脏正常的儿童,也可无症状,故对于是否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结合临床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做出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减少患儿、家长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关键词】小儿室性早搏临床诊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09-02

小儿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诊治方面存在着很多误区,而这些误区会直接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并且经常困扰着临床儿科医生。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让我们对小儿室性早搏在诊治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现对我院6年来52例小儿室性早搏的诊治进行分析,以期做出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08年02月~2014年02月我院收治的52例小儿室性早搏进行资料分析,其中男性有23例,女性有29例,患儿年龄为1月~10.8岁,随访至今。52例室性早搏患儿中,18例无自觉症状,均在体检时被发现,22例有自觉症状,常见自觉症状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心脏漏跳感、乏力、头晕。12例因呕吐、腹痛、腹泻、发热、面色苍白、咳嗽就诊而被发现。

1.2临床诊断

室性早搏按其临床表现及基础疾病分为良性早搏及器质性早搏[1,2]。在52例室性早搏中,良性早搏18例,器质性早搏34例,其中心肌炎14例,急性胃肠炎10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肺炎5例。

1.3检查方法

每例患儿在初诊时均进行心肌钙蛋白、心肌酶谱、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全胸片等检查,33例合作患儿行蹲立运动试验方法[3]。

1.4治疗

18例良性室性早搏患儿无需治疗,34例器质性早搏中有20例无需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仅予唯嘉能及维生素C营养心肌、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卧床休息等治疗7-14天,14例予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2周-2月。

1.5随访

52例均予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Holter、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随访,1-2月左右随访1次。

2结果

初诊结果显示:胸部X线检查均未见心影扩大,心肌酶谱CKMB增高32例,心肌钙蛋白14例阳性,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假腱索2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其余患儿心脏结构、功能均正常,Holter检查均示频发室性早搏,占总心搏数的8%-33%,单源性早搏32例,多源性早搏16例、并行心律3例、联律45例,8例有短阵室速,未见RonT现象。部分能配合患儿予行蹲立运动试验,18例运动后早搏明显减少,诊断为良性早搏。

随访过程中,34例器质性早搏中有20例经一般治疗后,15例(占75%)早搏明显减少至原来的1/3-1/5,5例(占25%)早搏消失。14例经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后4例(占28.6%)早搏消失,9例(占64.3%)患儿早搏比原来减少1/3,1例(占7.1%)早搏较前增加,停药后早搏恢复到原来水平。随访中34例器质性早搏中早搏消失的9例(占26.5%)患儿未再复发,其余25例中有16例(占47.1%)早搏逐渐减少,9例(占26.4%)无变化。未发现有心脏扩大病例,心功能均正常。

3讨论

小儿室性早搏是儿科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健康儿童或无器质性心脏病者,患先天性(包括术后)或后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以及药物中毒如地高辛中毒等均可引起室性早搏[4-6]。与成人室性早搏有所不同,有一部分患儿无临床症状,仅在学校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原因不同,在治疗上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对于小儿室性早搏,我们应当尽早做出病因诊断。

运动试验在判断室性早搏是否为功能性或病理性早搏有很重要意义[7],运动后早搏明显减少者诊断为良性早搏,无需治疗,可长期随访,对学习、生活无影响,可能与小儿自主神经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而左室假腱索可成为异位节律点,可能与其含浦肯野细胞有关,一般预后良好[7]。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多有负性肌力作用,且部分病例于药物减量或停用后可再重复出现室性早搏,故对于临床无症状、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早搏患儿,可不必予抗心律失常治疗。在我们的研究中有1例诊断为心肌炎的患儿,Holter显示频发室性早搏,占总心搏数的33%左右,为多源性早搏、并行心律,部分联律,伴有短阵室速,心功能正常,临床无症状,生命体征平稳,经唯嘉能及维生素C营养心肌、抗病毒、卧床休息等治疗14天早搏较前减少了20%,但因患儿家长不能配合治疗,故出院后在外院予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治疗,治疗后早搏无减少,反而较前有所增加。所以我们在治疗中应该权衡利弊,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掌握抗心律失常药使用指征。

但对于有临床症状、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儿或是潜在恶性的室性早搏,我们应该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的基础上,酌情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缓解症状,防止发展成为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上应多方面衡量,结合患儿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负性肌力、负性心率作用,进行综合考虑,以免加重原有心脏病变而出现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在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室性早搏所致的心脏扩大,心功能降低,对于室性早搏较多的患儿应长期密切随访,以防出现室性早搏导致的心肌病发生。

另外,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有一部分患儿早搏一直无变化,其中即使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好转,停药后又重新出现,有些患儿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心脏漏跳感、乏力、头晕等症状,药物治疗无效,结合心电图分析,考虑可能存在异常通道或异位起搏点,可以考虑行射频消融治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8]。有研究显示导管射频消融可用于治疗症状性的频发室早≥20000个/24h或1000个/h且经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儿童功能性室性早搏[9]。目前射频消融在儿童心律失常方面应用已趋于成熟,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秦保贵,陈劲松,王京丽,等.小儿心律不齐与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4,9(2):91.

[2]齐家仪.临床理论与实践(儿科分册)[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171.

[3]HarrisWH.Traumaticarthritisofthehipafterdislocationandacetabularfractures:treatmentbymoldarthroplasty[J].JBoneJointsurg(Am),1969,51(4):737-755.

[4]李慧娟,杜卫国.功能性及器质性室性早搏的动态心电图特性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4(4):29-31.

[5]Beaufort-KrolGC,DijkstraSS,Bink-BoelkensMT.Naturalhistoryofventricularprematurecontractionsinchildrenwithastructurallynormalheart:doesoriginmatter[J].Europace,2008,10(8):998-1003.

[6]陈晓光,冯蒿,葛薇,安金斗.病毒性心肌炎引起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儿童的预后比较及心肌灌注层显像的临床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4):281-284.

[7]杨思源,陈树宝.小儿心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58-559.

[8]林加锋.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J].心电图杂志,2009,28:451.

[9]丁燕生,杨俊娟,李康,等.导管消融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室性早搏[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12(6):42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