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个性化护理在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来从秀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东港院区214199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对比来讨论个性化护理对老年患者在静脉输液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年6~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输液室进行输液的10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都在70岁以上。一组作为实验组,对患者实施输液全程都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包括在输液前,输液过程中以及输液后的全面护理,做到患者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精神状态都是舒适的护理。另外一组作为对照组,只对患者进行一般性的护理服务。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及对护理操作过程的满意度[1]。结果: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对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操作满意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实验组的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更高。结论:在对老年患者进行门诊静脉输液时采用个体化的护理,能够较大程度提高老年患者对整个医疗过程的舒适感与满意度,从而有效的改善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且人口老龄化的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生活与医疗条件深受社会重视。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渐提高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一方面现代医学越发的重视仪器在医疗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实施人性化医疗管理。人性化医疗护理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面护理的综合护理,包括生理、心理、体位、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的考虑。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老年患者,门诊中心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制定出全面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流程。现进行相应的试验并公布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6年6~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输液室进行输液的10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都在70岁以上。一组作为实验组,接受个性化护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接受一般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只有实验条件的差别。

2.方法

2.1实施个性化护理

2.1.1输液前护理

在给患者进行输液前,护士应当主动态度亲和的跟老年患者沟通与交流,得体地询问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是否过敏的情况,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并告知患者所用药物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安抚患者的情绪,减少紧张感,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在开始操作前适时询问患者需不需要上厕所、卧位等等。开始操作时,应当遵守无菌原则,认真负责。

2.1.2输液中护理

⑴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非常重要,因为老年人的皮下脂肪减少,难以固定血管,使血管的活动度大增,弹性大减,也加大了护士选择血管的难度。护士应仔细查明血管的深浅、走向,轻轻拍打患者的手背,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感或者其他不适的感觉;若是患者的血管弹性太差,要时常嘱咐患者用热水敷手部,增加血管弹性。绑止血带时松紧程度要适中,施针时可以握住患者的手掌心,以期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多跟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舒缓其紧张情绪。

⑵开始输液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执行,应当把输液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便患者观察药液的情况,呼叫器也要放在方便患者使用的床头或枕旁,确认患者没有其他需要帮忙的事情后,为患者整理好床单、盖好被子再离开[3]。

⑶输液过程中应当每30min左右巡视一次,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主动更换液体并详细告知患者药物的名称、作用或者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使患者能安心的输液。对于没有家属陪伴或者不能自理的患者,要经常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并帮助患者。

2.1.3输液后护理

输液结束后,为了减轻患者在拔针时的疼痛感,应当使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敷贴按压住穿刺点的上方快速拔针[2]。事后协助患者按压3~5min,在患者需要时帮助其穿好衣服,并观察有没有出现输液的反应。

3、结果

实验后收集到的调查结果显示P<0.01,说明实验组通过实施人性化的护理,使得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大大增加.

4.讨论

因为老年患者的机体已经衰弱,相关循环也出现不良的状态,血管弹性较差。致使在给老年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比其他的患者存在更多的危险;因此老年输液患者所需要的护理要求更高,只有实施全面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才能更好的照顾到老年患者。更好的减轻患者的焦虑度与痛苦。对于医护人员而言,通过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可以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素质,充分调动积极性,改善并完善患者与护士之间的关系,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陶风英,慈玉昆,侯静.个性化护理在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31(05):31-32.

[2]刘丹.舒适护理在门诊老年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02(03):219-220.

[3]张颖.细节护理在门诊老年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1(02):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