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疗养路径在疗养工作中的可行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1

糖尿病疗养路径在疗养工作中的可行性研究

刘吉红

(海军青岛第一疗养院二科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疗养路径在疗养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患有糖尿病疗养员4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实行糖尿病疗养路径,对照组进行常规疗养,疗养期均为15d,对比两组的血糖达标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实验证明两组血糖在疗养期间均有下降,实验组疗养员的血糖达标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比对照组更显著。结论:应用糖尿病疗养路径对患有糖尿病疗养员的血糖达标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疗养路径;疗养;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374-02

临床路径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目前作为单病种质量管理手段,已在国内许多医院应用[1]。医院通过临床路径完成医疗管理,使业务程序规范化、标准化、随着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同属于医疗机构的疗养院,也需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将临床路径结合疗养院特点引用到疗养工作中。我科借鉴临床医院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了“糖尿病疗养路径”,并对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患有糖尿病疗养员40人,分批次实施管理,疗养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科疗养的糖尿病疗养员40人。男28人,女12人;年龄50~87岁。随机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20人和实验组20人,两组均无疗养禁忌症,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采用糖尿病疗养路径干预;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景观治疗等传统疗养路径的管理。疗养期15d。

2.糖尿病疗养路径内容

2.1入院前

疗房设施完整,卫生无死角,甲班责任护士分配到位。

2.2入院第1天

责任护士指导填写入院资料并录入信息,发放慰问信、日程安排表及《糖尿病健康教育评估问卷》,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给予糖尿病饮食护理,按等级进行护理查房。

2.3入院第3~4天

在基础护理的前提下空腹监测血糖并辅助医生进行用药指导,进行疗养员体格查体。汇总糖尿病健康问卷调查结果,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并为其讲解养生文化园。

2.4入院第5~10天

在基础护理的前提下景观治疗,遵医嘱进行糖尿病患者运动指导,讲解本院独创的健心环心小路锻炼方法以及讲解人体20个常用保健穴位的位置、功能及按摩手法。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授课,每日空腹监测血糖。

2.5入院第11~13天

在基础护理的前提下空腹监测血糖,进行景观治疗。平日运动讲解300米健身步道锻炼方法,进行共性与个性健康教育,教授疗养员进行自救急救的方法,指导糖尿病自我管理。

2.6入院第14~15天

办理出院手续和出院健康指导,终末消毒疗养房,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

3.结果

入院前对照组20人和实验组20人的空腹血糖监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针对疗养后两组血糖监测结果实验组血糖控制均比对照组明显有改善,实验组健康教育掌握和疗养员满意度高达百分百。见表。

表两组血糖(空腹)变化情况对比

组别干预前干预后

对照组10.11±2.057.31±1.01

实验组10.06±2.096.50±1.17

与对照组比较,P<0.O5

4.讨论

目前临床暂无治愈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血糖含量高,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研究显示[2]由于2型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部分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对治疗失去信心,发病初期并无典型临床症状、不信任医护人员等因素,易产生焦虑、抑郁、紧张等负面情绪,将直接影响其遵医嘱用药依从性及积极性。根据糖尿病高发和不易控制的现状我科试运行的糖尿病疗养路径可以解释为:以疗养员为中心,充分利用疗养资源,将心理、体疗、医疗、护理、营养等结合在一起,通过空腹血糖监测、饮食调整、知识讲座、保健运动、景观治疗结合在一起,以自然因子为主,以康复为辅的理念进行康复的疗法。在糖尿病疗养路径实施过程,主要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严格要求护士做到饮食、运动锻炼、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全程跟踪的方法,对路径的的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糖尿病健康路径的实行在给予疗养员科学护理的同时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了疗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清华.董晓敏.许秀娟.临床路径在糖尿病专病疗养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1):55-57.

[2]常仁翠.高辉.井月秋,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小组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华康复,2014,22(5):35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