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海陆的变迁

王立萍李凤福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二初级中学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二初级中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分析:第一条课标要求的纬度目标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是举例说明,学习水平为独立操作水平,学习内容是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第二条维度目标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说出,学习水平为了解和理解水平,学习内容为板块构造学说。

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中介绍了海陆轮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之后,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本节教材以海陆变迁为主题,就上述议题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因此,本节教材可视为第一节的延续和深化。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了以求证和探索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优势: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身边的地理现象感兴趣,教师能在课堂上很好的抓住学生,本节课是上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延伸和深化,学生想进一步研究发掘。

劣势: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有难度,仍需采用直观演示与PPT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及承接第一节“大州和大洋”对地球表面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根据课标要求“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及七年级学生对较难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限等学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我能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

(2)我能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3)我能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

活动一、故事导入,自主学习。(预设时间5分钟)

导入新课: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中介绍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用“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简称沧桑,沧海桑田原意指海陆变迁,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板书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请学生来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1:请学生自读课本37页,找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点评:学生对神话故事感兴趣,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热情,自主学习问题简单明了,在书上很容易找到,大家带着求知若渴的心情很快投入到新课中来。】

活动二、案例分析,巩固知识(预设时间5分钟)

小组交流1:以下三个实例,请你来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释原因。

1、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怎么回事?

2、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为什么?

3、荷兰的围海大坝有什么意义?

汇报展示:请各组学生来展示答案,给优秀小组进行点评并加分。

【点评:这个环节,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想法、意见,可以锻炼学生取长补短及口语交流的能力;在学完新知后开展小组交流,锻炼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巩固新知的能力,问题解决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活动三:故事串联,引入新知(预设时间8分钟)

过渡: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一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就是魏格纳。他发现大西洋左右两侧的大陆轮廓竟如此吻合,所以他大胆猜想是不是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因此他大胆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动画演示:动画演示大陆漂移(世界大陆和大洋从2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再到今天的变化),学生根据动画来阐述大陆漂移的过程,从而更形象的了解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

【点评:又一则地理人物的故事,对学生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作用。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动态过程,更形象直观感知大陆漂移。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大陆漂移,使课堂更生动,让学生身心愉悦,在欢快的气氛中就把知识掌握了。】

活动四:小组交流,攻破难点(预设时间15分钟)

过渡:大陆漂移假说是假想的吗?

自主学习2:自读课本40页,找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并解释这些现象。

质疑点拨:大陆轮廓吻合,地层的相似性,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这些现象都可以证明原来各大洲是

相连在一块的大陆,后来才漂移分离。

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自主学习3:自读课本41页,找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此时学生已经了解到:1、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方。2、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小组交流2: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处于亚非分界处的红海面积如何变化,为什么?欧非分界处的地中海面积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小组交流后请每组派代表陈述观点,教师给予相应加分。

【点评: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本节课中的重点知识,教师以提问问题的方式让知识串联在一起,使知识前后具有连贯性,学生更容易接受,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解决难点知识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集思广益,发表自我观点和看法,从而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使课堂更生动活跃,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活动五:反馈练习,归纳总结(预设时间7分钟)

1.请学生拿出小测本,测试本节课所学的两个知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喜马拉雅山、红海分别处于哪两个板块的什么交界处。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点评:学生从知识、情感方面谈谈收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得分减分状况,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对本节课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以便下节课继续进步。】

板书设计:

总体点评: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最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作评价和反馈。在课前准备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亮点很多。第一,本节课比较抽象,在40分钟内较完整的完成了本节课预期的教学任务;第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整节课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不枯燥。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第一,课上应多注意学生回答的内容,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让学生按部就班跟着教学设计走;第二,很多细节部分需要加强注意,例如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衔接,尤其是课堂过度的环节;第三,在课堂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