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 3

中药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陆星宇任雁威张莲唐承伟张爱华李梅

陆星宇任雁威张莲唐承伟张爱华李梅陆星宇(通迅作者)

(西安市长庆油田职工医院皮肤科陕西西安710201)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内服及中药面膜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及治疗满意度。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接诊的82例黄褐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中药内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面膜以及氨甲环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满意度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两组满意度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药内服及中药面膜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满意度较高,故值得在黄褐斑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黄褐斑;中药面膜;中药内服;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03-02

黄褐斑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后天性面部色素性病变,其属于慢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以颧骨部为中心对称性的棕褐色色斑,育龄期女性多见,且随妊娠及日晒而加重,其可能的原因为日光暴露、洗脸过度及用力习惯、怀孕、遗传、口服避孕药及外用化妆品[1]。本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科接诊的82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中药内服及中药面膜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科门诊接诊的82例黄褐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诊断标准严格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两组各41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存档。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患者,②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患者,③在近3个月内曾接受过其他治疗黄褐斑药物的患者,④对本次使用药物存在过敏症状的患者。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其中治疗组患者年龄27-51岁,平均(38.2±2.3)岁,患病时间为1-14年,平均(4.5±1.1)年;其中19例患者为蝶形型、14例患者为面上部型、6例为面下部型、2例为泛发型;对照组患者年龄25-52岁,平均(38.6±2.1)岁,患病时间为1-15年,平均(4.3±1.2)年;其中17例患者为蝶形型、15例患者为面上部型、7例患者为面下部型、2例患者为泛发型。两组患者色斑均以大斑片为主,皮疹颜色则成浅褐色、褐色以及深褐色,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组间可比性较好。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肝郁型予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药用柴胡6g、当归10g、郁金10g、川芎10g、白芍15g、丹皮10g、熟地20g、茯苓10g、香附15g;脾虚型予以健脾理气、养血活血,药用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0g、当归10g、熟地10g、白附子10g、白僵蚕10g;肾虚型予以滋补肝肾、活血祛斑,药用熟地20g、山药15g、山萸15g、首乌10g、茯苓10g、泽泻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白芍10g、枸杞10g。随证加减:腹胀纳差者加砂仁、木香;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心神不宁者加用合欢皮、珍珠母;月经量少者加益母草、白芍;腰膝酸软者加用杜仲、川断。以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2次。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面膜以及氨甲环酸进行治疗,中药面膜主要成分为丹参、益母草、黄芪、茯苓、当归、白芷等药物,等量研末过150目筛,将面膜加少量凉水搅拌成糊状敷于面部,每次20min,每周2次。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商品名:妥塞敏),每次0.25g,每日2次。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1个治疗周期后对比治疗效果。

1.3疗效评价标准[2]:经治疗后患者的色素斑消退面积在90%以上判定为显效;色素斑消退面积在60%上但不足90%判定为有效;色素斑消退面积在30%以下,且颜色变化不明显判定为无效;本次研究将以显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满意度评价:疗程结束后由患者及医生双方对疗效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率为前二项之和∕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显示差异显著,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4127(65.9)5(12.2)9(21.9)32(78.0)

对照组4117(41.5)6(14.6)18(43.9)23(56.1)

χ2———4.472

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见下表2。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的对比[n(%)]

组别例数瘙痒、皮疹食欲差、恶心、呕吐月经量减少总发生几率

治疗组410(0.0)1(0.0)1(2.4)2(4.9)

对照组411(2.4)0(0.0)0(0.0)1(2.4)

χ2———0.346

P———>0.05

2.3满意度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的满意度分别为80.5%和65.9%,见下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的对比[n(%)]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

治疗组4125(61.0)8(19.5)4(9.8)4(9.8)33(80.5)

对照组4115(36.6)12(29.3)8(19.5)6(14.6)27(65.9)

3讨论

黄褐斑病程较长且发展缓慢,中西医临床治疗都存在一定难度,寻找高效的中药美白配方及安全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学者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在研究中药对黑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酪氨酸酶的激活或抵制作用,为中药治疗黄褐斑提供选择[3]。笔者认为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是治疗黄褐斑的理想方法。

中医称黄褐斑为“肝斑”、“面尘”、“黧黑斑”,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因肝郁气结,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热伤阴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4],或因脾虚湿滞,水湿上犯,加之经络不畅、气滞血瘀所致,故黄褐斑的病机变化主要与肝郁、脾虚、肾虚相关,治疗该病症应以疏肝、健脾、补肾为主,而以活血通络为辅。本研究以肝、脾、肾三脏为主审因论治,以柴胡、川芎、白芍等药物为主舒肝解郁,以黄芪、白术、党参等药物为主健脾益气,以熟地、山萸、山药等药物为主滋肾养阴,同时结合不同证候,通过中医辨证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荣养面容的功效。中药面膜综合疗法是通过皮肤表面透皮给药系统(TDDS)使药物经皮肤吸收而发挥疗效,它可避免首过效应,使药物作用持久且不良反应轻微[5]。本研究所使用中药面膜中丹参、益母草、黄芪、茯苓、当归、白芷等药物是传统的去斑增白药物,通过倒膜使药性直达病所,更可配合中药雾化、熏蒸、局部按摩等外治疗法,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营养状态,并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止黑素细胞生成[6]。

氨甲环酸属于抗纤溶止血的药物,该药物曾广泛应用于各类出血,1979年首次在日本报道(二条贞子)该药物可有效治疗黄褐斑,但其作用机制尚不能完全确定,部分学者认为氨甲环酸可以与酪氨酸进行竞争,并会干扰酪氨酸酶对于酪氨酸代谢的催化作用,而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生成。也有人认为其可通过阻止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干扰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少黑素颗粒向角质形成细胞的转运[7]。氨甲环酸长期使用不会对患者产生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用药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本药作为一种原本长期以来使用于临床的止血药物来说,其主要使患者引起不安的不良反应是其可能导致月经量减少,但本研究中仅出现1例致经量减少的现象,在经期停止服用本药后症状消失。研究表明氨甲环酸在0.75g∕日的剂量时不足以对纤溶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本药治疗黄褐斑是安全的[8]。

罗立勇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口服氨甲环酸联合中药面膜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9]。本次研究在传统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中药面膜及氨甲环酸,从治疗结果来看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9%和2.4%,对比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治疗满意度分别为80.5%和65.9%,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的优点可能主要在于既使用中医理论调节了机体的阴阳平衡,又应用现代方法干扰了酪氨酸代谢紊乱产生的末端,故而能达到的满意地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中药内服及中药面膜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满意度较高,故值得在黄褐斑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溯帆,石杭燕,陈永,等.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19(2):106-110.

[2]钱晓莺,赵春华,周宇,等.氨甲环酸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8):598-599.

[3]张宁,陈巧云,任燕冬,等.中药治疗黄褐斑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6):940-943.

[4]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社,1983:257-258.

[5]曾雪,刘瓦利,赵婷,等.中药面膜综合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5):624-627.

[6]郭琴,王向东,沈干,等.OPT光配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9):540-541.

[7]周宇,钱晓莺,熊明弟,等.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作用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4):331-333.

[8]刘红,顾仲朝,杨希鏸.止血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11(6):361-363.

[9]罗立勇.氨甲环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46(1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