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复方苯乙哌啶中毒26例临床分析

/ 2

婴幼儿复方苯乙哌啶中毒26例临床分析

李丹1石立慧2王颖2

李丹1石立慧2王颖2(1辽宁省营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5000;2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儿科115001)

【中图分类号】R5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196-02

复方苯乙哌啶是治疗急慢性功能性腹泻的常用药物。成人中毒者少见,婴幼儿由于不恰当应用,过量应用或误服中毒者时有发生。我院儿科病房2006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复方苯乙哌啶中毒患儿26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1天~8岁,其中〈1个月2例,1个月~1岁7例,1~3岁13例,3~8岁4例。腹泻患儿19例,误服7例。一次服药量1/3片~40余片,总量1片~40余片。服药后来诊时间1~18h。

二、临床表现该药急性过量早期出现抗胆碱样症状,如口干,面红,激动,心动过速。呼吸抑制可发生于6~14h,甚至30h后,伴有瞳孔缩小,反射减弱,嗜睡或昏迷等阿片类毒性表现。中毒症状可呈周期性加重,持续72h[1]。本组以嗜睡、精神不振来诊15例,抽搐、昏迷3例,口干、面潮红8例,瞳孔缩小14例,无明显症状8例。有1例18个月患儿病情好转后6h再次出现中毒症状,经治疗后痊愈。

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尿常规检查均正常。肝功能检查26例,异常3例,谷丙转氨酶65U/L~117U/L(正常值0~40U/L)。肾功能检查26例,异常2例,尿素氮12.7mmol/L~19.6mmol/L(正常值2.0~7.4mmol/L)。心肌酶谱检查26例,异常11例,其中乳酸脱氢酶280U/L~545U/L(正常值0~225U/L),--羟丁酸脱氢酶300U/L~423U/L(正常值90~200U/L);磷酸肌酸激酶276U/L~1225U/L(正常值45~163U/L),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56U/L~225U/L(正常值0~24U/L);谷草转氨酶42U/L~125U/L(正常值0~40U/L)。血气分析10例,均有不同程度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其中1例pH7.28,PaCO210.4kPa(78mmHg),PaO25.6kPa(42mmHg),SaO264%;1例pH7.22PaCO211.33kPa(85mmHg),PaO25.06kPa(38mmHg),SaO245%。

四、治疗①入院后据服药时间予以一般急救处理。6h内据年龄大小分别予以催吐、洗胃,超过6h予以导泻。②入院患者均予以促进药物排泄治疗。如速尿、10%葡萄糖,维生素C等。③对于服药量大及中毒症状明显者均早期予以纳络酮治疗。首次予以0.01mg/kg静脉注射,据病情逐渐增加至0.05mg/kg,待病情好转后改为静脉滴注,继续维持用药2~3天。④对症治疗吸氧,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保护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结果

本组26例患儿8例服药量少,症状轻者,经一般解毒、对症处理,2~3天痊愈出院。16例中度中毒者经纳络酮及综合治疗,3~4天痊愈出院。2例重度中毒者,1例8h,1例17h神志转清,呼吸恢复正常,住院6天病情平稳,辅助检查均正常,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讨论

复方苯乙哌啶,又称复方地芬诺酯或止泻宁,为人工合成品,国内使用的复方苯乙哌啶一般每片含盐酸苯乙哌啶2.5mg,硫酸阿托品0.025mg。苯乙哌啶是哌替啶的衍生物,是以外周作用为主的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肠壁阿片受体,阻滞乙酰胆碱的释放,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且能激活下行抑制系统,关闭感觉神经传入,降低内脏敏感性,从而起收敛及减少肠蠕动的作用。并抑制肠粘膜感受器,消除局部粘膜的蠕动反射,增加肠的节段性收缩,延缓肠内容物的推进,利于肠内容物的水分吸收[2]。故临床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的治疗。不良反应有口干、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嗜睡、烦躁、失眠等,减量或停用可消失。长期服用可致依赖性,大剂量40~60mg可致欣快感,过量可导致严重的呼吸抑制和昏迷。本组资料中18例为超剂量服用。其中1例4岁患儿一次服药40余片,7h后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表浅。颜面及四肢末梢发绀。说明剂量过大是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复方苯乙哌啶中毒的潜伏期2~4h,口服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2h达血药峰值浓度,消除半衰期12~14h。成人使用安全范围大,但小儿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肝功能不成熟,血浆蛋白低,游离药物浓度较高,消除半衰期长,更易引起呼吸抑制。本组16例患儿中<2岁占62.5%,其中8例患儿在正常治疗剂量范围内发生中毒,说明中毒与年龄及个体差异性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中毒后由于发生呼吸抑制,使体内CO2潴留,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而出现脑水肿,中枢交感神经张力降低,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而导致心跳减慢,血压降低;膀胱括约肌张力增高可导致尿潴留;对肾脏的直接毒性作用及低血压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还能使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导致顽固性低血钠[3]。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可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解除呼吸抑制及其他中枢抑制,可使昏迷患儿尽快苏醒。并可解除β-内啡肽对呼吸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增加呼吸频率,改善通气障碍,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以改善。还可使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全身循环,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得以增加,从而减轻脑水肿。静脉给药后迅速进入脑内,翻转吗啡样作用,静脉推注1~3min,就能消除呼吸抑制,增加呼吸频率,代谢快,作用持续约1~4h,故很快解除呼吸抑制,使患者神志转清,病情改善[4]。但治疗过程中不宜停药过早,停药过早可再发生呼吸抑制,应重复使用。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原因可由饮食不当、着凉、过敏及病毒、细菌感染等多方面因素引起。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1.控制感染。2.调理肠道微生态。3.肠道粘膜保护剂。4.避免应用止泻剂。5.补锌治疗。)预防并发症等[5]。复方苯乙哌啶可用于功能性腹泻,婴幼儿腹泻应以综合治疗为主,最好不单独使用此药止泻。尤其应用大剂量复方苯乙哌啶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值得重视。因为止泻剂有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能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病有时是很危险的,应用后可加重病情。再者婴幼儿对药物敏感,易引起中毒。复方苯乙哌啶在小于2岁患儿中应禁用。复方苯乙哌啶中毒反应及早发现尽可能洗胃,并进行严密的呼吸监测,早期使用纳洛酮。本文认为复方苯乙哌啶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临床用药剂量过大。某些基层医院及诊所把该药作为儿童腹泻病的常规用药,且没有按照正规治疗剂量给患儿服用。某些家长在不明药理的情况下,擅自增加服药剂量而造成中毒。另外,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因其脏腑比较嫩,肝、肾功能不成熟,对药物,毒物消除能力差,也是中毒的原因之一。因此,<2岁的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应避免应用此药。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婴幼儿中毒中有部分是因为药品、物品放置不当,家长的疏忽大意而造成孩子误服。本组中1例患儿家长拿药瓶当哄孩子的玩具,致使患儿误服40余片,险些丧命。因此提醒各位家长要悉心照料身边的孩子,以减少婴幼儿意外中毒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陈世铭,高连永.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救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114~1115.

[2]李丽红,郭锦军,张玉峰.地芬诺酯致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1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4):211.

[3]孙爱玲,王岩黎.纳络酮抢救复方苯乙哌啶中毒64例体会[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9):716~717.

[4]祝益民.纳络酮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1):643.

[5]薛辛东.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