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杜然

杜然

(辽宁省朝阳市解放军第234医院122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临床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外周血像改变以嗜酸性细胞增多为主,内镜下突出的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肠壁增厚、黏膜糜烂或息肉,肠壁增厚等表现。结论: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罕见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多以消化道症状就诊,与其它胃肠道疾病容易混淆,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辅助检查胃肠道粘膜水肿、皱壁增宽、结节样增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等是其较典型临床表现。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诊治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384-02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以胃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的一种罕见疾病[1]。E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加之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故容易漏诊、误诊。为提高临床医师对EG的认识,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诊治要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2例EG患者中男15例、女7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4.5岁;病程最短6d,最长7年。

1.2诊断标准[2]:①胃肠道症状;②外周血、腹水及组织细胞学检查见嗜酸性粒细胞;③无胃肠道以外多器官累及;④除外寄生虫感染等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

1.3EG分型:①黏膜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嗜酸粒细胞浸润;②肌层型:主要累及肌层,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③浆膜型:常常全层均累及,浆膜增厚并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引起腹膜炎和腹水。

1.4方法:对22例患者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组织病理学、治疗等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主要临床表现及过敏史:所有患者均以腹部不适为首发表现。18例患者以脐周持续性钝痛为主;腹胀9例;腹泻7例,呈稀糊状,可有黏液及血便;腹水7例,恶心、呕吐11例,呕吐多为胃内容物。有明显食物过敏史8例,多为蛋奶类食物;有药物过敏史者5例,多为青霉素、头孢及磺胺类药物;哮喘史及有过敏性鼻炎各1例。

2.2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20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低蛋白血症5例,IgE增高9例。大便常规检查大便隐血阳性者4例。20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行骨髓活检,表现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达12.5%~42.5%,多为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增生。7例腹水患者行腹水检查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未见肿瘤细胞。22例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其中提示腹腔淋巴结肿大者2例、胃壁增厚者4例、肠壁增厚者1例。3例患者行胃肠道钡餐检查,1例表现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水肿、增粗。

2.3内镜及活检病理检查:

2.3.1内镜下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17例接受肠镜检查。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红斑、糜烂或息肉。受累部位于胃者5例、十二指肠12例、回肠1例、结肠4例。所有患者均在病灶处及其周围取活检,标本数量5~8处。

2.3.2组织学表现:组织内见局灶或弥漫性嗜酸粒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及纤维化。

2.4治疗:明确诊治前患者经给予抑酸、保护胃肠黏膜、解痉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效果欠佳。明确诊断后,存在明显诱因的8例患者给予禁食同类食物、停药及支持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其余14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强的松20~40mg/d),3~5天后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半月后消失;7例腹水患者治疗2~3周后,腹水逐步减少到消失,无复发。症状好转后强的松逐步减量,每周减5mg,降至10mg时维持~4个月待血象恢复正常后停用。

3讨论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不甚明确,一般认为是由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本组22例患者中与进食有关者8例、有药物过敏史者5例,提示EG与过敏因素有关,所以临床怀疑此病时应仔细过敏史及药物应用及饮食等情况。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根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深度不的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等,部分患者有特殊食物过敏史。约8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15%~70%是诊断EG的重要线索,但因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随病的变化而出现波动,所以约20%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细胞并不会升高[3]。内镜及活检是诊断EG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活检的主要特征为组织中有大量EOS浸润,活检从病理上证实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对确诊有价值

EG治疗原则是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迅速消除,腹泻减轻和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水平。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膜型患者在激素应用后7~10天腹水完全消失。远期疗效也甚好。

参考文献

[1]黄焕军.刘瑶等.2O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临床内科杂志.2008.6.25(6):413~415.

[2]蔡少薇.郭婉薇.许鸣.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报道[J].新医学.2011.3(8):489~490.

[3]韩新强.祖茂衡布一加综合征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及胃溃疡一例[J].当代医学.2010.4(23):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