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

甘凤坤

甘凤坤(广西玉林市中医院儿科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目的探讨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效果。方法将126例泄泻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1),观察组腹痛、腹胀、腹泻时,除辩证施膳外,还采取隔姜艾灸神阙穴后中药贴敷,对照组予口服肠活性杆菌、整肠生颗粒等,进行辩证施膳。半小时、1小时、第2日、第3日观察两组腹痛、腹胀、腹泻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半小时后腹痛缓解、第二天腹胀、泄泻症状明显减轻;对照组一小时后腹痛缓解,第三天腹胀、泄泻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效果显著。

【关键词】隔姜灸法穴位贴敷法腹痛泄泻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219-02

小儿腹泻为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症,多见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年龄和免疫功能障碍是影响发病率的两大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饮食起居的不同等因素,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选择我院儿科非感染性腹泻的住院患儿126例,均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将此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1)。观察组男41例,女24例,年龄(1.00±3.16);对照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1.5±5.01),口服肠活性杆菌、整肠生颗粒。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小儿泄泻的治疗方法

两组在观察期间均做好泄泻的饮食指导,如指导家属给患儿喂食清淡、温暖的食品,忌油腻、生冷、胀气之品,餐具要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观察者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中药采用:吴茱萸10g,肉桂5g,丁香5g,五倍子10g,藿香15g,车前子15g。粉碎后,用米醋拌成膏药;点燃酒精灯,点燃药艾条,在中脘、神阙、关元穴贴上生姜片,用艾条对着姜片艾灸10-20分钟,以穴位皮肤轻度发红为度;中药膏加热至40~430C,贴于神阙穴,用纱布覆盖膏药,再用胶布固定。每日1~2次,7天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注意掌握施炙时间,以皮肤红晕为度,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及时刮除艾恢,注意保暖;贴药时,纱布要完全覆盖膏药边缘1~2厘米,胶布过敏者可用绷带妥善固定。

1.2.2纳入观察的西医诊断标准[5]:

非感染性腹泻病毒性(如轮状病毒等)。

(三)轻型,腹泻不到10次/日,或粪便量<10ml/kg/次,无中毒症状或只伴轻、中度以下脱水;重型,腹泻超10次/日,或粪便量>10ml/kg/次,有中毒症状或伴中度上脱水

中医诊断标准:泄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01-01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

(一)诊断依据

1、大便称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

2、急性瀑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症。

3、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5、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自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6、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二)证候分类

1、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呜,畏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

2、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4、肝气郁滞;腹痛肠鸣泄泻.每陶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舌质红,苔薄自,脉弦。

5、脾气亏虚: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6、肾阳亏虚: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三)疗效评定

I、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I临床检验正常。

2、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

3、未愈:症状朱见改浮。

腧穴定位参照《针灸学》2002年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2结果

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例皮肤轻微过敏,2例腹泻,1例腹痛,腹痛、腹泻均为轻度,考虑腹痛、腹泻与刺激肠粘膜、肠蠕动加快有关,患者未出组。两组患者第7日、第10日便秘发生率相对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第7日、第10日便秘发生率对比表[n(%)]

分组病数第七日第十日

观察组659(13.84%)16(24.62%)

对照组6119(31.15%)34(52.31%)

3讨论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是由于内伤乳食、感受外邪及脾胃虚弱等病因所致。小儿脾胃虚弱,外邪易于入侵。本技术采用生姜及艾叶等常用中药,可迅速缓解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加上外敷中药温通经络,延长作用时间,达到治疗目的。观察组采用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后,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减轻,隔姜灸、穴位贴敷均是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这些疗法取材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且安全无创伤,患儿、家属易于接受,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腹泻患者。

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后,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作用机理如下:穴位贴敷中的磁疗芯产生的磁场本身有镇痛、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大黄致泻的主要成分是蒽甙,其中以番泻甙A泻下的活性最强,在肠内细菌酶的作用下还原成蒽酮,刺激肠粘膜,并抑制钠离子从肠腔转运到细胞,使大肠内水分增加,蠕动加快,产生通便作用[6],而另外一味中药积实性烈,善下达。两药为治疗便秘的常用药。薄荷醇本身且有止痛作用,以是常用中药促诱剂,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7],穴位选取了涌泉穴与神阙穴。涌泉在下,属肾经,可以引气下行,符合上病下治的原则。而神阙穴为冲、任、督三脉汇集之所,故为经脉之总枢,诸药通过神阙穴疏通三焦气机,使药直入阳明大肠,荡涤导下秘结粪便致泻、除满,从而起到了预防便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最新儿科诊断标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针灸学》2002年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3]何雁冰民,陆振和,陈金生,等,奥施康定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的安全性评估[J].现代医院,2006,6(5):10-11.

[4]于翠萍,安健雄.如何防止阿片类药引起的便秘[J].中国处方药,2008,8:74-76.

[5]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学组.便秘诊疗暂行标准[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7):491.

[6]国家药典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6.

[7]唐良平.21世纪是中药透皮制剂蓬勃发展的时代[J].药品评价,2005,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