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中医疗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1

班级管理的“中医疗法”

冯静

冯静(承德技师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班主任应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了解班级,应该换位思考。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如果能把祖国传统医学中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灵活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班级情况,就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学生管理望闻问切

学生上课是否能安心学习?班级宿舍内务是否合格?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可以说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头戏。做学生的工作就是从了解开始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班主任应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了解班级,应该换位思考,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用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来表达你的思想,再用你的思想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行为。而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是你被学生接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有效方法,它像中医问诊一样,需要经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进行。

一、“望”

“望”就是观察学生的动态,了解班级的情况。

首先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观察。班级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都是分子,如果班主任不是他信任的人,他是不会敞开心扉的。但学生之间联系、交流和自身的行为习惯能够表达出他的内心世界,所以班主任应从不同的侧面,选择不同的观察点,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这样,就能从学生的日常行为、精神面貌,活动范围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技能、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内在的特点,并对特殊学生的特点做好观察记录。

其次是对学生整体的观察。通过观察,了解班干部的工作是否全面准确、是否有威信和号召力、是否关心集体、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是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了解班内学生之间是否有非正式群体、班级内部与外部之间是否有矛盾。通过详细了解,能够掌握班级内部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班级外部学生之间的关系。

最后是对班集体的观察。要通过观察,了解班风是否良好,是否有正确的班级舆论、蓬勃向上的朝气、团结奋进的锐气,是否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等。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同时要注意观察方法的策略性、灵活性和技巧性。

二、“闻”

“闻”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是从学生外围获取信息的另一个环节,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教育才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了解学生的时候,班主任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教师,获得教师的关怀和尊重,获得教师的宽容和理解,获得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这是师生间所进行的交流,是心与心的交流。

三、“问”

所谓“问”就是真心关怀,“问”明其想。

学生需要爱,特殊生更需要老师多给一点“爱心”。而这诚挚的爱心则来自于班主任那亲切的话语和细致入微的体贴、关怀。

学习生活中,遇到如下情况学生更需要班主任亲切、真诚的“问”:1.学生思考有疙瘩时;2.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3.学生遇到困难时;4.班级某种不良风气抬头时;5.学生受到挫折、犯错误时……

每当这时,班主任要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真心实意地促膝长谈。面对老师那暖意融融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会无动于衷,他会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仰慕心理。

四、“切”

“切”,就是做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要找准切入点,把握时机可以事半功倍。

我想每个班级都有几个既不认真学习又容易违反纪律的差学生,这些同学大多都是自我要求不严,约束能力较差,破罐子破摔,什么事情都不在乎。要针对这些特点找准突破口,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引导。首先不能给他们施加压力,不能说他什么都不行,不要责怪他什么,要给他勇气和机会,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的。要经常和他们以朋友的身份谈谈心,或趁他高兴时,或利用父母来校之机,从中找到解决办法的突破口。再就是让学生用书面和口头的形式每隔2—3天或每周2次向班主任汇报自己的思想、在班级里的大小工作情况,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自从我接管此班以来至今没有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现象的发生,班风良好,学习风气浓厚。这也是我班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特色。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的思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富裕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等等,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为艰巨。作为班主任,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思想脉搏,在班级管理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管理效果往往不理想。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如果能把祖国传统医学中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灵活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班级情况,就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