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

关哓强

关哓强

(白银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甘肃白银7309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2018年期间确诊的川崎病患儿68例,作为KD组,同时选取同期确诊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70例,作为IKD组。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心电图及CAD发生情况,据此分析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早期诊断方法。结果:IKD组患儿的持续发热时间,明显比KD组更长,P<0.05;IKD组患儿的结膜充血、皮疹、手足硬肿、口腔黏膜充血发生率,均明显比KD组更低,P<0.05;IKD组患儿的卡疤红肿率,明显比KD组更高,P<0.05。但两组患儿的发热、肢端脱皮、淋巴结大、肛周脱屑发生率均相当,P>0.05。IKD组患儿的WBC、CRP,都明显比KD组更高,P<0.05;但两组患儿的PLT、ESR、Alb、ALT、血钠、Hb等值均相当,P>0.05。两组患儿的心电图异常率均相当,P>0.05。IKD组患儿的CAD发生率,明显比KD组更高,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异性较低,临床诊断时需在临床表现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指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做到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降低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误诊和漏诊。

【关键词】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早期临床诊断;诊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2-0007-02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指的是不完全符合小儿川崎病诊断标准,临床症状无显著特征,但病情与以后与小儿川崎病同样凶险的一种儿科疾病[1]。由于该疾病既不符合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其临床症状也不具有显著特征,因此导致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成为了影响患儿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关键因素[2]。因此,积极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有效的早期临床诊断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3]。笔者以下就对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7年—2018年期间确诊的川崎病患儿68例,作为KD组,包括男36例,女32例,患儿年龄4个月—8岁,平均年龄(2.8+0.4)岁;同时选取同期确诊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70例,作为IKD组,包括男37例,女34例,患儿年龄5个月—7岁,平均年龄(2.6+0.5)岁。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心电图及CAD发生情况,据此分析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早期诊断方法[4]。

2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21.0软件对临床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对两组患儿的计量资料均使用()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使用(%)表示,实施卡方检验,检验水平为α=0.05。

3结果

3.1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比较

IKD组患儿的持续发热时间,明显比KD组更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患儿的结膜充血、皮疹、手足硬肿、口腔黏膜充血发生率,均明显比KD组更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患儿的卡疤红肿率,明显比KD组更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的发热、肢端脱皮、淋巴结大、肛周脱屑发生率均相当,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P>0.05。数据如表1:

3.2两组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比较

IKD组患儿的WBC、CRP,都明显比KD组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的PLT、ESR、Alb、ALT、血钠、Hb等值均相当,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P>0.05。数据如表2:

3.3两组患儿心电图异常表现比较

两组患儿的心电图异常率均相当,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P>0.05。数据如表3:

3.4两组患儿CAD发生情况比较

IKD组患儿的CAD发生率,明显比KD组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4:

4讨论

综上所述,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异性较低,临床诊断时需在临床表现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指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做到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降低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误诊和漏诊[5]。

参考文献:

[1]刘婷,严文华,王波等.小儿不完全川崎病137例的临床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A].2013:897.

[2]付培培,杜忠东,潘岳松.2002-2010年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09):661-664.

[3]张洪荣,卓俊瑞,曾仁和,等.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初探(附32例报告)[C].//全军第十一届儿科专业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全国儿科热点会议论文集[A].2010:179-182.

[4]段炤,邹峥,林智平.86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12,47(11):989-991.

[5]张红勇.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