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慢性胃炎45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慢性胃炎45例临床分析

马贤

马贤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医院213172)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儿科门诊89例符合慢性胃炎诊断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服用西药治疗,观察组45例辨证服用中药,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1%,两组差异显著。结论:中医辨证服用中药治疗小儿慢性胃炎,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改善症状、防止和减少复发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慢性胃炎小儿辨证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179-0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9例患儿均为2012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门诊病人,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1],以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反复发作上腹部或脐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男孩51例,女孩38例,年龄在3-5岁者有15例,在5-7岁者有26例,7-9岁者有29例,10岁以上有19例;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有61例为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相当,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嘱患儿家属辅助患儿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食物宜软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防止受凉,少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同时尽量休息,避免精神紧张。(1)对照组:早晚餐前半小时服用贵鼎康磷酸铝凝胶,每次1-2袋;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用三联疗法:奥美拉唑0.6-0.8mg/kg/d,阿莫西林50mg/kg/d,克拉霉素15-30mg/kg/d。(2)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用三联疗法,治疗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辨证服用中药。①肝胃不和: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陈皮、香附、白术、当归、神曲、麦芽、甘草。②寒邪犯胃:干姜、人参、白术、陈皮、当归、肉桂、元胡、小茴香、甘草。③脾胃湿热:黄芩、栀子、厚朴、竹茹、苍术、陈皮、半夏、焦三仙、白蔻仁。④胃阴不足:柴胡、沙参、玉竹、麦冬、生地、白芍、甘草、冰糖。以上中药每日1剂,根据患儿年龄及体重酌情定药物剂量,煎制成1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

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效果。

1.3疗效标准临床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HP抗体转为阴性,随访3个月未复发。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HP抗体转为阴性,随访3个月偶有发作。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HP抗体部分转为阴性。无效: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2结果

3典型病例

施XX,女,6岁,于2013年7月6日初诊。上腹部痛反复发作6个月,加重3天。家长述患儿进食或餐后发作上腹部痛8个月,时轻时重,5天前吃雪糕后疼痛加重,呕吐清水痰涎,用暖水袋上热敷后痛缓,喜热饮,食欲不振,大便稀,在当地一三甲医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接受西药治疗后效果不明显,要求中医治疗。查体:患儿形体偏瘦,面色偏白,精神稍差,腹部平坦,腹软,上腹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寒邪犯胃)。方药:干姜5g、人参10g、白术6g、陈皮5g、当归5g、肉桂6g、元胡5g、小茴香5g、炒麦芽6g、甘草3g。6剂,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6日后复诊:患儿服药2日后,疼痛、呕吐明显减轻,服药4日后疼痛消失,无呕吐,食欲增加。嘱家长勿让患儿进食寒凉及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防止受凉,上方加减干姜加茯苓5g、神曲5g,继续服用4剂。3个月后随访,胃脘痛未发作。

4讨论

小儿胃炎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腹部受凉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剌激的药物等原因导致胃炎的发病率上升,如果不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迁延,导致成为慢性胃炎,90%-95%以上呈浅表性炎症。西医多用对因和对症治疗,对Hp相关性胃炎,常用“三联”或“四联”疗法进行Hp根除治疗,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选用不同症状选用促动力药物、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剂等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副作用较多,还容易复发。中医遵循个体化原则,针对病因,辨证用药,虽然疗程较长,但副作用少,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本病在中医属于“胃脘痛”“腹痛”“泛酸”“厌食”“呕吐”等范畴,因小儿生理上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特点,再感受外邪或过食冰冷食物或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滞阻,不通则痛而发病。临床上常见的证型有肝胃不和、寒邪犯胃、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等。肝胃不和常见上腹痛或腹胀,情绪不畅时明显加重,嗳气或矢气后症状减轻,可有食少,胸闷,两胁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状,以疏肝理气和胃为治则,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寒邪犯胃常见胃脘疼痛,遇冷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等症状,以温胃散寒止痛为治则,用理中丸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常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泛酸、身重恶心、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清热利湿、理气和中为治则,用连朴饮和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阴不足常见胃脘隐痛,咽干口燥,心烦,大便干结,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等症状,用益胃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减以益胃养阴,缓急止痛。在临床治疗时要注意嘱患儿及家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服用刺激性食品,少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治疗与日常养护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本病。

参考文献

[1]《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3,3(149):189.

[2]徐甘嘉,马宣,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胃脘痛60例.陕西中医。2012,21(6):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