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区的潜在风险与控制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3

延安新区的潜在风险与控制策略研究

郭祥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各中小城市新城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中小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延安新区与其他地区新区相比,尽管有其独特性特征,但这并不能排除它可能面临的风险,面对社会各界人士对延安新区建设的担忧,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可能面临的问题予以正确的处理和预防。

关键词:城市新区;潜在风险;控制策略

一、延安与延安新区

(一)自然条件与区位条件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处陕北腹地,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三山两河”(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和延河、汾川河)交汇之处,有“塞上咽喉”之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革命历史遗迹众多,有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等等。

(三)新区建设的动力机制

延安市区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纳了近50万人口,人口密度几乎接近北京、上海等地,局部地区甚至超过了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密度。据官方资料显示,延安市人均用地面积只有72平方米,这远低于我国的国家标准。此外随着延安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本身人口增加的同时,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涌入,这使得老城区的交通、住房、医疗等都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密集使政府的改造成本高、居民生活水平质量较低但生活成本反而较高。因此,新城区开发与建设有其一定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一方面,政府以此可以作为政绩,开发商也有了商机,另一方面,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时生活成本也会有所降低。

二、延安新区的潜在风险

(一)缺乏人气,新城变“鬼城”

“鬼城”,主要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对规划过于乐观,缺乏科学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分析的能力,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规划的城市规模远远大于现实需要,结果导致入住的人口过少,成“鬼城”、“空城”等现象。这一类现象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众所周知,延安市区目前大约有36平方公里的面积,在为数不多的几年里,延安新区将会建设出一个面积两倍于老城区的新城,而延安人口,包括原住民和流动人口等,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激增。对比鄂尔多斯“鬼城”现象的出现,我们不得不对延安新区是否会变成下一个“鬼城”产生担忧。

(二)缺乏产业,新城变“睡城”

“睡城”,主要是由于新城区建成后缺乏相关的产业支撑,从而导致新城区功能单一、人气不旺、人口密度低、空置率高、公共设施配套与公共服务滞后,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不协调、不适应,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延安第二产业而言,其主要矿产资源以石油为主,种类较为单一,如果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缺乏其他的产业支撑,那么延安新区则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睡城”,从而只能在居住的功能上起到稀释老城区人口密度的作用,这不仅与延安新区建设的初衷相比则相差甚远,而且就新区建设的巨额投资来看,也是得不偿失的。

(三)“喜新厌旧”,老城区衰落

首先,新城区发展使老城区面临挤压与竞争。众所周知,延安老城区处于三山两河交汇之处,称其为“在夹缝中求生存”也一点不为过,而新城区土地平整,面积充足,发展空间大,与此同时,政府为了刺激新城区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新城区的发展优势将不断扩大,老城区发展将会更加被动。

其次,老城区的社会发展能力不断退化。老城区由于其规划时间比较早,现在城区的人口密度和环境承载能力早已超过当初的规划标准,造成的现实问题就是老城区的基础设施老化,人们生活成本高、生活水平低、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同时,在高涨的拆迁成本的制约下,老城区的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问题会进一步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得老城区的社会发展能力受到制约和挑战。

三、风险控制:基于“人口-产业-教育”路径

(一)人口

首先,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良好的人才资源,新城区建设与持续发展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由于自身问题或一些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已不如从前,随着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增强,现在只要地区城市能给予大学生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留住大学生将不是一句空谈。对此,延安新区应该重视这些方面,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以优厚的薪酬体系和工作环境吸引大学生来此就业创业,为新城区建设做好人才保障。

其次,除了将部分被拆迁群众安置到新城,还应该充分利用新城的优势,积极吸引周边务工人员来新城工作、生活。新城区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撑,而周边许多农村劳动力如果选择来新城工作,一方面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由于距离家庭居住地不是很远,也可以很好的照顾到家人。

再次,要想彻底缓解老城区人口居住压力,还得充分利用新城区的地理优势,吸引老城区人口到新城定居。老城区狭长的河谷型布局,不仅交通受限,在产业布局上受自然条件影响也比较大。而新城区相对于老城区而言,最大的地理优势在于这里土地平整,面积充足,发展空间大,相对而言在建筑、道路修缮等方面受自然地形条件影响较小。新区的这些地理特征对于长期生活在狭长拥挤的老城区的居民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将这种吸引力转换为老城区居民迁入新城的动力,是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基础和前提保障的。因此,新城区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受拘束。

(二)产业

首先,加强新旧城区产业联系,避免新旧城区建设各自为政。新老城区作为城市的两个部分,并不是相互独立,彼此分割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在延安新城区的产业布局中,新城区被定位为城市的新兴产业聚集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而老城区拥有大量的革命历史遗迹作为旅游资源,自身接待能力又极其有限。因此,新老城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到协调,通过新老城区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推动城市整体的快速发展。

其次,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对产业转移的挑战,老城区必须努力加快自身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一方面,在自身传统产业迁出的状况下,老城区的新主导产业决不能简单的以新换旧,而是要以旧滋新,循序渐进,充分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培育新生产业。另一方面,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形势下,老城区的新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注重系统性和协调性,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切实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再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老城区要扭转自身发展能力下降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准备。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老城区的承载压力,在尊重原有城区格局的基础上,改造重点拥堵路段,因地制宜,打造立体交通体系;更新供水、供暖、排污管道,增加城市公园数量,增加绿化面积和湿地面积,改善老城区的生态环境;扩大医院、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容量,提高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城市。深化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提升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完善政务网络系统,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

最后,彰显城区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品格。在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新城区短时间内是无法拥有的,而老城区在此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老城区的转型发展可以以此作为依托,彰显自身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品格,彰显城市魅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大力保护城区的历史遗迹及其他旅游资源,在保护与开发相互协调的原则上处理革命遗迹,在修复和改造上完善技术方法、保留原有的精神风貌,在经营和管理上控制接纳人口,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同时,要重视社会风俗、当地特色文化形式的保护,挖掘与整合开发,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三)教育

首先,高等教育要通过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区域重要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延安大学为例,作为延安地区的高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培养出诸如中共党史专业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延安作为我国红色旅游胜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革命遗迹众多,中共党史专业正是迎合了延安地区的特色与需要,在形成自身学科特色的同时,也为地区旅游产业培养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其次,教育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地区政府应加强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高校与企业及时、深入的了解,并建立与之有效的合作途径,使高校与产业界共同探索、加强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同时,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于区域技术经济建设的思想教育,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和企业一方面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讲学、担任顾问等,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支持企业的专家积极参加高校的学术活动,通过开展讲座等提高在校师生对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此外,地区政府还要积极的协助高校在企业建立教学和科研基地,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吸引高校的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直接的人才支持。

四、结论

总体而言,延安地区还处于发展的年轻期,并不具有变成“鬼城”特点。延安其特有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决定了新城区建设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延安新区的建设,不仅仅是延安城市的突围,更是延安精神的展示,过分的夸大延安会成为下一个“鬼城”的问题,既不符合实际情况,又会对延安地区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不仅会误导大众舆论,而且会影响政府的决策,对于顺利推进延安新城建设有害无利。在延安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只要我们科学认识鬼城形成的原因,因地制宜,从“人口-产业-教育”的路径出发,分别给予相应的规避措施,就能有效的规避“鬼城”风险,同时进一步提升延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聂翔宇,刘新静.城市化进程中“鬼城”的类型分析及其治理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3,(4).

[2]陈萍,徐秋实.城市新区功能建设优化与调控[J].中国经验研究,2014,(1).

[3]马红瀚,高铭.大中城市老城区转型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13,(11).

[4]张可云.鬼城与空城,两个不同的城市问题[J].金融博览,2015,(5).

[5]高卫,高美玲.我国“鬼城”形成原因和类型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

[6]沈正平,邵明哲,曹勇.我国新旧城区联动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人文地理,2009,(3).

[7]姜惠君.新城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赤峰日报,2010-12-10.

[8]严汉平.新区建设是延安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N].延安日报,2013-11-20.

[9]申红卫,王源,申小琳.延安新区建设“人口导入”的路径及对策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

[10]刘佳勇.延安新区建设的定位-基于人口迁移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5,(3).

作者简介:郭祥(1995年—),男,汉,陕西西安人,研究生在读,延安大学,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与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