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与“文本”学习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谈写作与“文本”学习的关系

刘维维

刘维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河溜中学233400

摘要:文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基点,是学习语言的捷径,是征引材料的宝库。如果我们潜心课文,就会发现,课文有许多创新方式可学。把课文当范例,认真分析,比照学习,必有收获。

关键词:写作文本学习典范

语文教学不能回避写作教学,一提到写作文,许多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苦于“无米下锅”,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时间也不允许去图书馆、阅览室,抽屉里不能有一两本杂志,甚至没有时间去听广播、看电视,校园生活单调而乏味。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写作素材的贫乏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别忘了我们还有很重要的一块阵地需要去占领,那就是语文课本(以下简称“文本”)!进入宝山空手而返,是我们很多学生的写照,因为他们忽视了文本作为写作范例和材料。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丰富写作素材,特别是从所学的语文教材中去挖掘和利用材料,也就成为语文教师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文本与考试关系不大,就放弃或放松了对文本的教学。孰不知,文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基点,是学习语言的捷径,是征引材料的宝库。

一、文本是学生打开作文思路的钥匙

综观全国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可以看出,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写作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话题作文所关注的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教育,学生与周围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重视对文本的学习,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一旦接触到话题作文,自然会触发对文本的联想,思路通畅,顺理成章。

比如,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足可以引用如下课文:

1.可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事例。邹忌善于理性思考,不为妻、妾、客所蒙蔽,以己推人,将个人私事同齐国的国事联系起来,向齐王进谏,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称霸一方。虽然感情的亲疏有时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蒙上一层虚假的面纱,使我们视线模糊、难辨真假,但只要我们能擦亮心灵的窗户,保持一颗理性的心,真理就会在迷雾中绽放光芒。

2.可引用《失街亭》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事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仅是诸葛亮对马谡的怜悯,更是他心中装着对天下黎民苍生的怜悯。

3.可引用《屈原列传》中的事例。楚怀王因信任自己身边的奸佞小人,而不听屈原忠谏,疏远屈原,最终亡国。

二、文本是学生发掘作文素材的宝藏

学好文本,不仅能帮我们打通思路,而且还能丰富我们作文的材料。

学生在作文时,尤其在写议论文时,总会感到论据欠缺,因而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分数不高。写文章,尤其是写议论文,固然需要引用一些材料,包括道理和言论,以及古今中外的人和事。写作材料当然以新鲜者为佳,所以我们平时要多注意并记住一些新鲜的事例。但是,如果在紧张的考试中我们一时想不到合适的事例,那怎么办?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可以从我们学过的、比较熟悉的课文中去寻找事例,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同样有不少人和事可以用于我们作文中,比如:

1.《拿来主义》:时至今日,有些人看到“鸦片”,看到“烟灯和烟枪”,看到“姨太太”,还以为是精华,爱之心切。社会上那些腐败现象,不就是因为不辨美丑而形成的吗?(可用于“选择”、“美与丑”等话题。)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曾赞扬马克思说: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的确,襟怀坦荡、具有崇高理想的人,都不会过多计较个人的恩恩怨怨。(可用于“气量”、“待人接物”等话题。)

3.《寡人之于国也》: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4.《报任安书》:人生一世,不可能风平浪静,不可能一帆风顺,问题是如何看待逆境,如何度过逆境。司马迁本来好端端地当他的太史令,谁知一语不慎,得罪汉武,被处宫刑,他心中的悲愤,在《报任安书》中可充分体现。

三、文本是学生历练作文语言的典范

文本大都是一些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在平时的学习中如能仔细揣摩、认真体会这些优美的语句,一定会对我们准确使用语言提供很好的帮助。写作时,引用或化用文本语言,如能信手拈来、为己所用,自然能使自己的文章熠熠生辉。

纵观课文与学生作文,可见文本的学习不可忽视。文本的选择具有很广泛的群众性,它是经过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慎重选择,每篇课文都有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更有学习指导性。那种认为考试不考文本或与文本关联不大,因而轻视文本、放弃文本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

如果我们教师能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利用好文本这个作文资源宝库,学生自然能积累一定数量的素材,在作文实践中发挥作用,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就随之高涨,妙笔也就能生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