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热电厂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谈热电厂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陈娇阳

(天津泰达能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300457)

摘要:为了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和《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按照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委会关于印发《开发区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准确把握热电联产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标准化。

关键词:双重预防危险源事故隐患

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隐患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风险和隐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风险管控失效形成隐患,隐患得不到及时治理,控制失败容易发生事故。

一、风险评估方法与分级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

(一)危险源辨识

生产系统的危险源辨识应覆盖企业地上和地下所有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生产工艺、作业人员及作业活动,公共区域的危险源辨识覆盖了办公、生活场所全部的环境。危险源辨识充分考虑“三种状态”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危害出现的条件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者故障类型。危险源辨识同时重点考虑到以下四个方面:

——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

——能量或危险物质的能量;

——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

——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对照安全管理法规、技术规范、事故案例、未遂事件等辨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环境和管理缺陷等事故原因。

(二)区域风险和作业风险

将生产工艺流程按照专业特点分为锅炉、汽轮机、电气、化学、燃料、脱硫、脱硝和公共等区域,不同区域因危险源不同,其具有的风险也不同。由于热电企业工艺过程繁杂,同一区域的基础风险不止一个,同时区域内存在的具体风险还与开展的作业项目直接相关,按照风险就高原则,应用风险分布图来表示出某一区域存在的风险。

在不同的作业方案、不同的工序中作业风险又会不同。因此对作业过程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要与作业方案和作业工序相结合。

(三)风险控制

热电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各级人员在管控风险工作中的责任,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将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防范安全生产事故。根据本单位风险管控需求,结合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风险管控工作机制,明确公司领导、职能部门(生产和安全监督)、分厂领导和各专工、各作业单位直至基层各岗位的风险管控任务分工,明确不同层级对不同级别风险的管控责任。

将风险管控落实到检修维护作业和运行操作各个工作任务中,结合风险因素动态变化情况(如运行方式、人员工器具变化、设备系统变更等),动态进行危险源再辨识风险评估控制工作,及时更新和调整风险管控方案和措施。

按照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总体思路,采取管理、技术、工程等手段,不断降低风险值,直至进入可接受范围内。风险达到可接受范围后,要维持控制措施,使风险始终保持在可接受范围,避免因放松控制标准使风险级别反弹升高甚至产生风险事故。

严格执行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全员参与、分级负责,不同等级风险管理由不同层级和职权的人员负责,较大及以上风险实行专人挂牌督办。

实施警示告知,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将较大及以上风险的名称、位置、危险特性、影响范围、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及后果、管控措施和安全防范与应急措施,书面告知直接影响范围内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在较大及以上风险所在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标明重大风险危险特性、可能发生的事件后果、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

二、隐患排查治理

(一)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求

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上,对所存在的危险源开展全覆盖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将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和较大安全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及其管控措施作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点。对本企业的燃料供应设备系统(含燃气调压撬)、锅炉设备系统、汽轮发电机组及热力系统、热控设备系统、配电室配电设备、脱硫脱硝设备系统、除尘除灰设备系统、化学设备系统等是安全风险较大场所,其中在有设备系统检修和运行操作环节,更容易发生各类风险事故。因此,在日常对设备系统、设施环境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设备系统检修和运行操作环节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的缺陷等隐患进行实时排查,及时纠正各类不安全行为,消除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人为隐患。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包括计划、排查、登记、治理、评估和验收环节,形成闭环管理。

(二)隐患治理

由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应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明确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措施建议、完成期限等要求。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可靠的治理措施。一般事故隐患,责任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整改。重大事故隐患,分厂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并报公司审批。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隐患未消除前,必须制定并落实事故防范措施。

三、双重预防机制持续改进

每年至少应对双重预防机制的有效性、适应性进行一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工作流程、规章制度、风险评估、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各环节进行修改完善,确保双重预防机制持续有效运行。

遇到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及时修正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相关制度文件和管控措施,闭环管理,持续改进,促进双重预防机制有效实施:

——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生产工艺和关键设备发生变化;

——企业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发生伤亡事故或相关行业发生事故;

——组织机构发生变化;

——隐患排查治理发现的安全风险管控存在的缺失和漏洞;

——企业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结束语

安全风险管控应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形成两道“防火墙”,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

[2]天津唯本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泰达能源风险评估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评价报告》

[3]陈鹏,宋志.关于通过班组标准化建设提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探讨[J].标准科学,2013(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