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3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李文萱王蓓蓓赵新华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如何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很快适应新的形势,培养出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目前,社会上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有很多,根据目前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使工科学生在校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所以,如何使学生在校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就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研究思路。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越来越需要加强。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当前工作社会的需求,认真研究分析教育培养中存在的缺点,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创新,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力培养学生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一、当代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需求的特点

第一,扎实的基础知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要求毕业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知识点有着准确的掌握,对工作原理有着清晰的认识,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实用性。第二,持续的创新能力。持续的设计与不断更新的产品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活力源泉,是生存发展的基石。自动化人才应始终拥有创新的意识,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产品设计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原有的品级,改革现有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当前的人才需求实际上看,创新特点的人才非常受企业的欢迎。第三,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内容,新的设备介入。只有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工作中继续完善知识体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定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特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向工业自动化电气设备生产、自动化系统工程等领域,其主要就业岗位有:从事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制造与检测;从事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自动化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自动化设备的技术改造;从事相关企业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日常维护、运行和管理等工作。高校开办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方向是工业自动化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以此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要求为重点进行设计,紧跟市场需求,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先进电气自动化技术,毕业即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调研,确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群为: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与维修及电气自动化设备技术升级改造等。通过对电气自动化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和归纳,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电工电子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控制和自动控制技术,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工业自动化电气设备生产制造、自动化系统工程技术等领域,满足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自动化设备检测与维修、自动化设备技术升级改造等工作的技术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服务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完善课程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是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构建本专业人才必备的课程,更是毕业时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之一。另外,课程设计是学生独立地应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对一个结构比较简单的线路、装置或设备进行设计、制作、调试的过程,然后通过教师的点评、批改,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设计方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因此,我校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现已有“继电保护”“变电所电气部分”两门课的课程设计,现在需要对这两门课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整理,使之更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突出自动化设备装配调试维修能力、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能力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能力课采用项目化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巩固理论,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同步推进方式。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遴选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联合,引进工程项目,让师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双师指导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指导。

3、要树立创新理念,在多元化培养模式上求突破

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要根据专业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以如何发挥特色专业优势为中心,加大培养电气创新人才的力度,注重优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在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求突破,努力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在优化教学课目内容时,要优化原有的培养计划,将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等新兴技术的应用,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新课题。要集中精力,组织力量编写一批反映专业特色的教材及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以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在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过程中,要要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更新改造力度,注重加强新形势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突显目前不断倡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不断创建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断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生要完成教学目标,既要拥有本专业各种知识,还要自学其他的很多其它知识,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改革中,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更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还不断优化他们的智力结构。在实践中,参与设备开发的学生分别负责不同内容,既要注重团结协作;更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可用于相同设备及类似设备的二次开发,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功能和现代化程度,拓宽实验设备的应用范围,开发后的实验装置不仅能用于教学任务,还可用于科学研究。可避免设备过早淘汰,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4、重视双化基地建设

(1)建设“双化”基地,实现“双标”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按照“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建设思路,着力推进“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即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化的典型要素如岗位、规范、标准、文化等植入校内实践教学;将企业的相关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企业的“7S”管理规范应用于校内实践基地管理,创设真企业工作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化的主要元素如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师教学规范、教学组织与设计、考核评价等植入校外实践基地,创设真实教学环境,建设课堂化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教学组织过程和生产实施过程的“重叠”,实现教学评价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的“统一”,实现教学课堂和生产一线空间的“互换”,推动“双主体”培养。以“7S”管理规范引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7S”即生产活动中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其核心和精髓是素养,通过标准的制定和规范的实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切实实施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典型岗位的学生轮岗实训。

(2)校企携手,共建平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第一,应用订单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第二,应用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是学生根据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的职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学习以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到企业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实现学生“零距离”的直观接触,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职业人”,学生到企业之后能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最终顺利就业。目前流行的顶岗实习模式有“2+1”模式、工学交替的本土双元制模式。第三,应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首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如“厂中校”,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严格执行行业或职业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实践机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校中厂”,引进企业到学院建设生产车间,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企业工作流程运行,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训练环境,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借鉴国外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和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可以在团队管理模式、提高教师学历、校企合作和兼职教师队伍培训等方面铺设改革路径。第一,更新团队管理模式。(1)教学上,实施“雁领式”的建设模式,主要体现在备课、授课和听课的全过程。雁领式,顾名思义就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带头人,带领其他成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备课过程中,在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设计和课件编排上给予指导和把关,优化教学准备工作;授课过程中,指导授课方式和课程管理技巧;充分利用集体听课的机会,总结每个教师的授课优缺点指导进行改进和再跟进,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2)教改项目上,实施临时团队模式,不但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且能提高灵活性和积极性。我们基于美国工程管理协会先进的项目管理的理念,实施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轮流做东,相互配合”。教研课题的申报,团队成员轮流作为负责人,其他成员配合工作,否则轮到自己负责的项目的时候也会受到其他人的不配合,这样一方面调动了整体的积极性,为每个人积累教学教研成果,同时也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第二,“学历+职业工作经历”的培养模式。为优化双师素质,可以借鉴美国、德国、丹麦、澳大利亚这些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经验,推行“学历+职业工作经历”的培养路径,一方面积极鼓励专任教师进修,外出做访问学者或者攻读在职博士,另一方面加强专任老师的现场经验,尤其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制定详细可行的“企业提升课程”,将那些复杂高深的理论有效地转化成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熟练后再进一步转化成教学资源,反哺课堂。第三,企业顶岗锻炼。为实现课堂授课内容和生产现场无缝对接和发掘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大力鼓励专任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在实施学校出台的《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对参加企业顶岗的教师实行一定补助。

参考文献

[1]丁洪起.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72-74.

[2]龙志文,张帆,李光辉,王旭,段有艳,佟云峰,孙余一,周遐,黄玮,施卫华,陈铁牛,元娜,谢敏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C→E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30-36.

[3]隋秀梅,高芳,杨华.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4,05:104-107.

作者简介

李文萱(1982-),男,安徽天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基金项目

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电气类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编号:2015zjjh053)。

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项目编号:2016tszy061)。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项目编号:zlgc20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