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语言习得中儿向语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儿童早期语言习得中儿向语的分析

单兴缘孙日明

单兴缘孙日明(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儿向语(也称保姆语)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与儿童交谈时所使用的语言。现综述了部分关于儿向语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关键词:儿向语;儿童语言习得;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二语习得

引言

当今社会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小生活在英语环境中的孩子可以轻易掌握英语,这让有些家长想到为孩子创建一个英语环境,但他们的英语水平让他们望而却步。本文力图为他们提供一些启示。

1语言习得关键期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涉及社会、心理、认知、交际等方面。而正常的儿童在几年时间内就可以学会母语,这引起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儿童语言习得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接触到语言对习得尤为重要,有人称之为语言习得关键期。

语言习得关键期自1967年Lenneberg在《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中提出并认为停止于青春期以来,各国研究者都在努力探索。其中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Werker课题组1989年在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对儿童普遍主意分辨能力的测定为最突出。这项研究测定出儿童的普遍语音分辨能力在12个月左右开始陡降,至三岁时已与成人相差无几。这项研究将关键期年龄压到了几乎最低点,比较好地解决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问题。

2非宏观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语言习得的实现必须具备先天机制,同时也必须具备后天言语输入。有限的言语输入可以产生无限的言语输出。但这有限的言语输入应为多少却一直是个谜。人们对于先天机制无能为力,但对于后天的言语输入却大有可为。

语言习得的实现必须具有语言习得者、语言、语言社群三个必要条件。语言习得者和语言的概念自不必说,语言社群是指操同一种语言的人所组成的群体。语言社群可分为语言大社群和语言子社群。子社群是处在语言大社群中的语言小社群。当语言习得者所处之语言子社群所操之语言与该子社群所处之大社群所操之语言相同时,则其语言习得称之为宏观语言习得。当语言习得者所处之语言子社群所操之语言与该子社群所处之大社群所操之语言不同时,则其语言习得称之为非宏观语言习得。由定义可以推导出,当语言子社群的语言与其所处之大社群的语言的差趋向于零时,非宏观语言习得变为宏观语言习得。同理,当语言子社群和语言与习得者的家庭所操之语言差趋向于零时,宏观语言习得变为母语习得。(单兴缘,2000)

从而我们就得出了母语习得、宏观语言习得和非宏观语言习得的递进层次关系。语言习得的概念也就由母语习得扩展到宏观语言习得,最后扩展到非宏观语言习得。这就是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为我们在宏观华语环境中创造英语微观环境,进而测定语言习得的言语输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3儿向语

儿向语是儿童的照顾者在与儿童交谈时所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为儿童营造适宜的语言环境,促使儿童从动作交流到口语交流,从字词交谈到句子交谈,不仅让儿童建构了词汇系统、句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形式上的东西,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丰富了儿童的生活。

3.1英语研究

儿向语是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主要的言语输入。Ferguson提到几乎在所有的言语社区成人与儿童的谈话方式与成人与成人之间的谈话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系统性的差别。比如母亲对孩子讲话一般大量地使用简短句、简单而有限的词汇、简单的音位和结构、高音较高、语调夸张、语速较慢、吐字清晰,频繁地复述,而且他们与孩子交流时的语言水平与儿童差不多。

一些语言学家(Snow,1972;Garnica,1977;Cross,1977;Ringler,1978)指出儿向语的复杂程度随着儿童语言的逐步成熟而变化。Cross基于此提出了“精调语言假设”,即儿童处于一种与之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其生长不断进行调整的理想语言环境之中。

Newport和Gleitman等人通过对15组英国母亲与小孩(18~27个月)的观察发现母亲YES/NO问句的频繁程度与出现在儿童讲话中动词词组里的助动词数量的增长情况强相关,而且母亲讲话中指示词的出现频率与儿童讲话中名词词组曲折形式的数量增长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他们否认母亲在儿童句法发展的关键时期(两岁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调整了句法的复杂性。

可见,在儿向语研究这一领域存在较大的学术争议。

3.2普通话研究

李宇明等(1991)指出:成人同儿童交流时所用的语言一般都比该年龄段儿童的语言稍微复杂。当孩子还在咿呀学语时,成人已在使用电报式的语言同其交流,当孩子刚会说话时,成人就开始使用较复杂一点的语言。这似乎要表明儿童语言习得主要受益于儿向语的精致调整,而大大地贬低了儿童自身的主导作用。

陈敏(2005)通过以一位说普通话的母亲与其儿子(9~27个月)的逐月对话进行个案追踪,以及对一位说英语的母亲与她的孩子(18~27个月)的对话进行了跨语言对比分析。结果证明儿童照顾者并非有意识地简化语言去适应儿童。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导是儿童本身。但不容忽视的是母亲的儿向语的确为儿童习得目的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语言环境。

3.3儿向语的有效使用

虽然在儿向语的研究领域有着许多的争议,但不争的是儿向语对儿童的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那么,儿向语的有效使用是必要的。

首先,构建适合的语言环境,使儿童建立词汇系统。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概念的积累和整合。KatherineNelson(1973)发现:儿童最早说出的五十个词语中,绝大多数(60%左右)是表示人、动物和事物名称的,而且这些事物大多是他们可接触到的、可移动的或有声响的,其次是表示动作的,接着是修饰性的词语。父母要做的是从儿童眼前最突出的事物开始,利用机会去重复目标词语,帮助他逐步建立词汇系统。

其次,帮助儿童建立语法系统。儿童在语言学习的阶段出现错误是必然的,这些错误是儿童勇于表达自己的体现,是儿童建立语法规则的尝试,这时应该采用一种稍为含蓄的方法,如重复一遍儿童想说的话,但是应用正确的语法规则,之后询问儿童是否想表达这个意思。这样的方法要比生硬地直接纠正更有效果。

结语

关键期的言语输入在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虽然无法具体陈述,但它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联系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对母语的习得研究同样可以扩展到对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这样,中国的儿童从出生开始,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习得汉语的同时也有了同时习得英语的理论支持。即使父母的英语水平不够高,但恰恰符合儿向语的语言特征。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上依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儿向语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会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单兴缘.语言习得言语最低输入量及其测量[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4(4).

[2]单兴缘.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与言语输入量的测定[J].外语学刊,2004(3):102-105.

[3]单兴缘.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一个两难问题及解决的初步设想[J].心理科学,1995(5).

[4]陈敏,陈颖.儿向语语言特征及调整状况研究综述[Z].长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

[5]单兴缘,吴万华.从儿向语的角度看非宏观语言习得早期非地道言语输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

[6]卢安.有效使用儿向语——少儿外语教师的应备素质[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作者简介:单兴缘(195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事心理语言学研究;孙日明(1984~),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