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及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1

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及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王春超

(林口县人民医院;黑龙江林口157600)

【摘要】目的:分析毛细支气管炎采用布地奈德对患儿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所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0例,根据患儿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10例,参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后炎性因子以及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参照组患儿炎性因子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与参照组患儿各项指标对比,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布地奈德,能够有效调节患儿炎性因子,改善患儿临床各项指标。

【关键词】布地奈德;毛细支气管炎;炎性因子;调节效果

在儿科当中最常见的一种急性下呼吸系统感染就是毛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冒或病毒性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并发疾病,主要发生在患儿肺部的细小支气管,不同于其他支气管疾病,多半以喘憋为主要症状,发病人群多半在3岁以下患儿[1]。

1基本数据与方法

1.1基本数据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所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0例,该20例患儿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先天气管发育不全患儿;②肺功能障碍患儿;③异物吸入患儿;④免疫功能缺陷患儿;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没有心脏衰竭以及呼吸衰竭并发症;③首次发病入院;④患儿家长同意本次研究。其中女性患儿11例,男性患儿9例,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40个月,年龄均值(27.2±1.3)个月,最段病程1天,最长病程7天,病程均值(4.2±0.5)天,根据患儿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2组患儿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数据,经分析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儿家长全部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签署相关知情文件。本次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方法

参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对其进行平喘、镇静、抗病毒以及化痰治疗[2]。实验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1ml布地奈德混悬液融入2ml氯化钠溶液给予患儿氧气驱动雾化吸入,1天2次,1次15分钟。采取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经离心处理后放置冰箱中保存,对2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进行对比[3]。

1.3效果评价标准

对比2组患儿治疗后炎性因子以及临床指标,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干扰素-y等4种因子,临床指标包括血氧饱和度、心率、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4]。

1.4统计学分析

将2组患儿临床各项数据均输入SPSS21.0软件中,2组患儿炎性因子以及临床指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予以t检验,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结果

实验组与参照组患儿炎性因子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实验组与参照组患儿各项指标对比,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2。

3讨论

患儿毛细支气管炎发生炎症反应,患儿免疫功能出现损伤,与患儿自身炎性因子水平异常具有重要关联,布地奈德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增强患儿内皮细胞的稳定性,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对患儿平滑肌细胞以及溶酶体膜进行稳定,减轻患儿抗原抗体结合时所产生的平滑肌收缩反应,能够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通过氧动力雾化吸入治疗,能够将药物逐渐通过患儿气道,将药物附在患儿气道黏膜之上,给予患儿进行抗炎治疗[5]。

综上所述,治疗毛细支气管炎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具有显著效果,采用布地奈德治疗的实验组患儿,炎性因子调节效果均由于常规治疗的参照组患儿,并且临床各项指标也具有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具有显著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有效调节患儿炎性因子水平,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较快,是目前治疗该种疾病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慧妙,何剑邦.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8(1).

[2]朱文静,吴福玲,董昭亮.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展成哮喘的干预作用[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9):00300-00301.

[3]刘晓玲,査梅宝,陈梅俐,等.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7(3):27-29.

[4]李晨光.布地奈德联合地氯雷他定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炎性介质水平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4):2087-2089.

[5]刘调侠,李延琴.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7(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