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脾气虚证型量化诊断标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中医内科脾气虚证型量化诊断标准研究

谢林

(河北省任县中医院;河北邢台055150)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更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也进入到新的阶段。特别是对于诸多疑难病症而言,以内科病症较为多样。即如脾脏类病症为例,一般中医学都将脾脏作为后天基本,水谷水海,气血生化的来源,而在脏象学中,其意义和价值都是至关重要的,脾虚证也是中医内科临床较为多见的病症,中医学对于改变研究的步伐从未停滞,相反,却取得了更大的成果,而该病的量化诊断标准诊也是近年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话题,即如D-木糖排泄率则可作为脾虚证诊断的一个重要标准。

【关键词】中医内科;脾气虚症型;量化诊断;标准研究

在普遍中医学认知范畴,脾位于腹部中心,经脉接胃,因而两者又被称为表里。而且两者共同作用就可以消化食物,同时吸收部分精微营养元素以及传输,故又合称“后天之本”,而以上一系列功能也被称为“主运化”,因脾转输之精微,上输心肺,变化为营血,因而也被视为血液化生之源及统领血液的能力。另外,其升清阳之气,具有运化水湿而喜燥恶湿的特性。而就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中医内科脾气虚证型量化诊断标准方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中医内科脾气虚证型的病理

就脾气虚证型的产生因素,主要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无规律,饥饱无规律,暴饮暴食,肠胃损失;2、饮食习惯差,偏食引发精微化源缺失,脾胃缺乏生机;3、饮食缺乏洁净,经常食用生、硬、冷的食品或者辛辣、油腻食品,导致脾阳亏或阴亏;4、脏器虚耗彼此作用所致,即其他脏器损伤引发脾病比较多见。例如肺气不足,引发脾气虚弱;肝气干结,木逆克土等等。

2.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

就脾气虚证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主要体现在腹胀少食,便溏,均为身体气虚表现,肢体表现懒怠,气短舌淡,脉象薄弱等等。如即如《明医指掌·脾胃证》中所提到的,脾脏受损,导致“不能输运,则气血精神由此而日亏,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因此而日削。”,而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怠惰嗜卧,四肢无力,面色痿黄,食亦消瘅”。

3.脾气虚证的医学研究进展

3.1与消化吸收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根据中医学理念,“脾主运化”,因而与消化系统关联紧密,即如更多调查研究显示,

很多脾虚证发生的主要表现集中在胃肠道运功能、细胞分泌、激素分泌等功能性病变。即如学者施旭光等[1]主要通过分析脾虚胃痛病患的胃粘膜超微构造,则得出脾虚证多数为G细胞分泌障碍,而且在用餐后,脾虚证病患清胃泌素含量少于对照组病患。此外,还有学者根据研究得出结论,即出现脾气虚证过程中,病患各类酶的活性有所减弱,即如各类淀粉酶或者脂肪酶等等,特别是胰淀粉酶同工酶,其指标降低将会直接导致脾气虚证产生[2]。

3.2与肌体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根据中医学理念,脾盛则外邪无法入侵,反之则导致气血生化缺失,免疫能力不足。即如相关学者曾以酶标免疫法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显示,患病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与吞噬细胞存在一定功能问题,而两者联系密切,此外,在脾虚过程中,白细胞缺乏粘附力[3]。

3.3与神经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一旦出现脾虚,则物神经系统会出现功能异常[4]。即如学者劳绍贤的研究,曾针对脾虚病患的各类指标变化进行检测,包含唾液淀粉酶活性、乙酰胆碱、身体电位、血环核苷酸等等,进而提出了脾虚会导致物神经系统会功能异常的观点,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1、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副交感神经出现亢奋;2、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应激延后。

3.4与循环体系及血流学的相关性研究

根据中医理念,脾气虚症主要表现为“脾统血”,即血液输送缓慢,血瘀血滞,溢出脉外,因此引发虚瘀,也体现出脾虚对瘀血构成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即如贾钰华等曾经对脾虚证病患的肌体微循环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得到结果,多数病患血流速不足,存在局部红细胞增多、血管周围血滞、畸形较多,清晰度不足。而在血流机理变化方面主要体现在血液、血浆稠度增加,血沉加大,血小板汇聚频繁,但是在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方面则与一般正常人群均为明显差异。

3.5与唾液的的相关性研究

国内对于脾气气虚证与唾液的相关性主要着重于在流率、淀粉酶活性、免疫效率进行研究。而国内早期曾经提出过“脾主涎”的推论,也一直被作为脾脏证候的诊治参考依据[5]。而根据学者陈德珍的调查研究显示,无论是健康组、阴虚组及阴虚组,唾液流速对比成依次降低趋势,而且组间差异明显,此外,在同样的时间内,对比溶菌酶指标,阴虚组及阴虚组均低于健康组,且存在明显差别。

4.结束语

脾气虚证调查还在持续深入化与详细化,而且调查的方向增大,也让产生的问题表现出多样性,即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关于脾虚证的流行病学调查不足;第二方面,

研究的思路与方式过于单一化,即当下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集中在一般的理化测试、单一蛋白质指标、而且研究内容存在单一性,存在调查同质化,调查缺乏持续性与深入性,缺少多个指标的统一检测对比。因而,优先提升对脾气虚证的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中医学关键理论,结合当前实际临床调查研究情况,将其与局部、微观、整体进行细致结合,同时带入全新的研究方向与理念,探索具有典型特征的指标群体,也是保证脾气虚证调查客观性、标准性的关键基础。

参考文献

[1]施旭光,邹忠杰,吴美音,曾元桂,连至诚,黄曼婷,龚梦鹃.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7(07):504-505.

[2]王颖,王辉,郑小伟.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3,08(08):2270-2274.

[3]叶文华,龚梦鹃,邹忠杰.巴戟天抗炎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3,04(03):22.

[4]杨宇峰,王莉,石岩,等.脾气虚证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复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2):2590-2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