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在护理心理学中如何驱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欲望在护理心理学中如何驱使

黄亭亭

(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400)

【摘要】(1)好欲望和坏欲望的介绍。(2)坏欲望和不良心态的结合实际情况说明和明白的道理。(3)通过四种方法来克服并战胜坏的欲望驱使,从而发展好的欲望驱使。(4)分别解释和举例说明四种思维方法。

【关键词】好欲望;坏欲望;四大坏欲望和四大不良心态;疏导;圆润通达过程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323-02

好欲望和坏欲望是两个极端欲望。好欲望包括求知欲、自省欲、自律习惯欲、正确思考欲,正当比较欲。坏欲望包括求贪欲、自私欲、私利欲、功利欲。虚荣心和求贪欲结合,促成民众名誉权益受损,以至于忍气吞声,隐忍至抑郁。嫉妒心和自私欲结合,促成民众人身安全权益受损,以至于舍己为人,死于非命。仇恨心和私利欲结合,促成民众自由选择权益受损,以至于被逼迫穷凶极恶,进而放弃人格,成为变态心理。攀比心和功利欲结合,促成民众名实不相符,进而报酬与劳动力不相匹配,成为经济巨贪。因为四大不良心态和四大不良欲望结合分析谱告诫我们,心态的调节手段预示着行为举止的自控力度;压抑手段预示着爆发力度。所以驱使力度需要适合欲望的影响力。因此根据经历实践以及前辈们的经验得出,驱使方式包括:疏通心态、变通思维、醒悟启明以及圆润应对。

1.疏通心态

如同牵一线姻缘,始终不渝,坚持信念,用理解的方式去贯通疏导心态。例如:从一次堵车而成功疏导引发的自省:从一个突破口突破,路堵便成功疏通。从一个栓子溶解,心堵便成功疏通。路堵和心堵,意义不同却方法相同。路堵不仅是由于人多拥挤,而且是因为各个方向都有堵塞,都很忙碌,几辆大车在路中,自然不能走,但是若在路堵的一个通道上,偏人少的地方,便由此疏通路段堵塞。

心堵,不仅是心情郁闷,压抑憋屈,而且是因为栓塞堵住心脏的房室口血管。疏通心堵,先从情绪着手,然后将栓子溶解粉碎,便能疏通。栓塞堵在静脉血管,把栓塞变形,通过小网伞把栓塞粉碎挤到血管边,也能疏通血管,让血液能够循环。血栓是血液循环中的有毒物质、死亡的细胞组织、残留细胞和组织组成的血柄状物质。肝气不顺,则栓塞也难以溶解。

通过以上的例子,学会融会贯通,疏通心态的习惯转变成调节心态的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留乐观心态,从而达到豁达包容。再拥有悲苦,也能幽自己一默。

2.变通思维

就是融会贯通所有变化思维规律。例如,观测天象,懂得天象变数,从而懂得预测星球运转规律以及阴阳变数。通过对数学、语文、生物学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正向思维,混合性思维去思考变通。又例如:

(1)两个端点,线段最短,弯曲线段成角,冲破端点,成俩射线组成的角,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

(2)直上直下,无限延伸,却端点仍旧存在,线段变长,所谓“小女子刚柔并济”的道理。通过教学生不去压抑,试着说出以上的道理,经过思维调节,两个原本吵架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开始融洽。

3.醒悟启明

就是用自己的觉醒来启发明智的思想。自觉性和自控力结合,才能在单纯心性作为基本条件,醒悟并启发别人的智慧。例如: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把启发性创造性思维灌输给一位自律正直的人,他经过思考而释放压力,从而低调而又收敛地放出智慧火花。

4.圆润应对

就是服务理念在应付人群的同时把智慧通达用在关键时刻。例如:在饭店服务,两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员由经理请客吃饭,经理叫了所有在场的服务员,却无一人被肯定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服务质量。于是,我被经理叫过去,我和客人相视微笑,发现他们的愤怒可以被平息,经理说:“你来服务一下客人。”我看到气氛尴尬,说:“我自以为东道主,请两位客人接受我的服务。”我把平时经理所教的、我所学的服务技巧运用起来,原本感觉不是很自信,现在突然感觉得心应手。客人们终于露出微笑,并且欣赏我的服务。经理鼓励我说:“这是本店最好的服务员。”通过经理的圆润应对和坚持的服务理念,两位客人很满意。

圆润,其实从圆滑世故到负责应付到圆润通达,从敷衍塞责到圆滑世故到奸诈狡猾,这两种过程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根据鲁迅先生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需要更强的识别能力来分辨这两种圆滑世故。

总之,欲望在心理学中,属于思想转变的过程的动力源泉。必须克服思维定势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才能利用自省欲达到正派驱使的程度,同时又能被人们欣然接受。

鼓励好的欲望发展,破除坏的欲望,从而战胜坏的欲望驱使,而达到一定的心理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晓虹,叶旭春,李峥.护理心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09):771-772.[2017-09-25].DOI:10.16821/j.cnki.hsjx.2012.09.001

[2]乌兰格日乐.护理心理学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1):213.[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