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曹颖

曹颖(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033)

【中图分类号】R5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0-0005-02

【摘要】目的研究肠息肉内镜下的病理分型。方法对348例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切除,并行病理检测。结果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结论部分肠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术后需要定期随访。

【关键词】肠息肉内窥镜病理检查

大肠息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大肠表面隆起病变的总称,以大肠腺瘤最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患者忽视[1]。研究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临床症状、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院采用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2月—2009年3月在我院采用内镜切除的肠息肉患者3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7例,女121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42±23)岁;病程6个月~3年;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便秘、消瘦等;其中多发性息肉84例,包括结肠多发性息肉36例,结直肠多发性息肉30例,直肠多发性息肉18例;单发性息肉264例,包括直肠123例,乙状结肠71例,横结肠和回盲部各18例,升降结肠各17例。息肉多表现为半球形、球形、乳头状和扁平状。

1.2方法

1.2.1采用OlympusEVIS200系列电子肠镜及ERBEICC200型高频电发生仪。如果息肉的直径≤0.5cm,用活检钳钳除整个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0.5cm采用高频电发生仪(PSD)套切完整息肉送病理检查,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功率,每次通电35s直至息肉被切除,回收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2.0cm的巨大息肉,不能一次性切除的,采用分块、分次套切送病理检查。

1.2.2观察不同年龄(19~40岁,>40岁)肠息肉的分布和病理类型。

2结果

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

3讨论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肠道疾病的16.4%~42.6%,并有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的趋势[2]。大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这些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的可能;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上述两种属于癌前病变,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关;炎性息肉是慢性炎症所导致的黏膜增生性反应;而增生性息是一种黏膜不活跃的增殖状态,与腺体的过度成熟有关,其生长有一定的自限性。常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便血、腹泻便秘交替等。有研究表明直径1~2cm的腺瘤性息肉恶变率为10%左右,而直径>2cm的腺瘤恶变率接近50%[3]。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其检出率逐渐增加。内镜下大肠息肉均表现为有蒂或无蒂,且隆起到黏膜表面的赘物,主要靠病理组织学诊断。研究表明大肠息肉初次检出年龄越大、息肉多发、直径较大的其癌变可能性也越大[4]。因此在息肉未发展到浸润癌之前发现并切除息肉,十分重要。息肉切除后应定期随访,大肠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前2年应每年随访1次,多发腺瘤或腺瘤恶变等高危患者,首次随访应在半年内进行。一旦发现复发应积极予以摘除,以减少癌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朱德锋,宋志军,潘永红,等.大肠腺瘤早期癌变的结肠镜诊治[J].中国医师杂志,2005,7(2):255.

[2]李伏娥,叶红军,李坚等.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4):463.

[3]陈春华,邱立华.大肠息肉188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恶变特征分析[J].肿瘤防治杂志,2005,12(24):1888.

[4]朱雄增.学习和掌握肿瘤的WHO分类,提高病理诊断和研究的水平[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