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旅游英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跨文化交际与旅游英语

陈伟

陈伟(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旅游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分析旅游资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处理方法,试探求文化交际中旅游英语的恰当翻译原则。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原则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并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然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当前兴盛的旅游业的核心是文化的内容,各种旅游活动的展开都是围绕着文化内容而产生的。

1跨文化交际历史及现状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促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越发频繁,国际交流的加强使得跨文化交际称为当今时代一个突出的特征。

EdwardHall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被公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到70年代中期在美国已经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但是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却相对较短,也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才逐渐注意、接收这方面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际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只注重语言形式,仅仅学习文字知识的人是学不好语言的,想要学好语言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内涵。《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这样说: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思的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的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这就要求二语或者外语习得者应该在学习语言发音、词汇、语法的同时学习词语的字面及隐含意义,话语前提,说话人意图以及听话人的推断等。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把文化差异归纳为五大类:生态差异;宗教差异;语言差异;社会差异;物质差异。自古以农业为主体的中国好多话语都与农业、农民有关,“吃了吗?”作为汉语独特的打招呼方式让不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老外感到诧异;四面环海、气候潮湿的英国人则以“天气”作为一个永不落伍的讨论话题。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遵循“卑己尊人”的原则,即贬低自己,抬高别人。中国人的表达方式较含蓄,当受到称赞、表扬,内心很得意时,嘴里也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您过奖”之类自谦的话,而英国人的性格较为率直,更看重个性的张扬,受到赞扬和鼓励,他们会欣然接受溢美之辞,并真心表示谢意。

2旅游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旅游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前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年龄、文化水平、审美兴趣等都不相同。但是他们决定前来中国某地去旅游时,想必要先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了解,最重要的了解途径也就是通过旅游资料。中国许多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料,想必都已经汇集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渊源,但是外国朋友们不了解中国文化,单单从汉语文化信息丰富的旅游资料里获取中国的文化内涵是很难的。想把中文旅游资料里的文化意蕴告诉外国游客,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先考虑到旅游资料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再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处理以告知国外游客。例如:

(1)历史典故的文化内涵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对梁祝命运时无不深表同情、惋惜,但是这样的传说将给老外听可谓对牛弹琴,因为在他们眼里梁山伯、祝英台不过是两个名字,中国人对此传说所表现出的悲情会让他们感到莫名其妙。新中国刚建成时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待外宾,谈及此出说,周总理特意让翻译在此传说后头加了一句,他们相当于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一句话足以让外宾理解梁祝,并对他们的遭遇同情了。

(2)物质文化的内涵

中华饮食一直在世界饮食界占有一席之地,国外众多的中国菜馆也足以说明中国菜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可即使如此,中国好多好吃的还未被外国游客所了解。比方说“粽子”这种食品,外国友人吃到粽子会对它的做法、口味等赞叹不已,但是他们对于粽子本身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化内涵恐怕不是深刻了解的。因而中国人在向外国友人介绍粽子这种食品时,最好同时将中国的“端午节”的由来,赛龙舟的习俗,以及楚国大夫屈原的典故一并列举出来,让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有个更深刻的了解。

(3)传统宗教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少林寺以其武僧而闻名,近年来,随着少林新一代方长主持释永信对少林寺的经济开发,越来越多的国外朋友愿意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功夫,同时游览一下中国的寺庙。但是他们一开始大都会对中国的寺庙有一种恐惧感,因为基本上每个寺庙门口都是有怒目的金刚把门,这些不知会不会让他们怀疑:难道这是中国寺庙想以此把外国友人吓跑?因而介绍中国寺庙的资料就应该加上一些对怒目的金刚、脚踏莲花的观音、笑口常开的弥勒佛等的介绍,这样会使他们对中国的寺庙、中国的宗教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4)语言修辞的文化内涵

几乎所有的汉语旅游资料都是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对仗,但是过于华丽、对仗的词藻有时让人感到形容词单调、口罗嗦,给人画蛇添足的感觉。例如著名的,出名的,水秀,山青,依山傍水等等,这样的词汇让翻译也感到头疼万分,因而在介绍类似的景点信息时应该注意把握住主体,过于华美的词汇可以略作删除,这样的翻译会让外国友人感到既简洁明了又把握住了景点的重要信息。

3旅游信息的增减和解释原则

汉语词汇丰富,关于中国旅游景点介绍的汉语文字资料一般会让人产生辞藻华丽、口罗嗦的感觉。因而翻译景点资料时,一字一字的翻译会让外国友人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我们对于相类似的形容词在翻译时应该适当的删减掉一些,这样让外国友人有简洁明了的感觉。

对于“龙的传人”这样的典故应该坚持增加、坚持解释的原则,在西方文化里“龙”是邪恶的象征,但是中国文化把龙看成神圣、吉祥的一种动物,翻译“龙”这样的词语时加上“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会帮助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汉语词汇包括的“真龙天子”,“亚种四小龙”等的深刻文化内涵。

全球经济一体化会促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会越来越受到各国朋友的欢迎。在跨文化交际中坚持正确、合理的翻译原则,坚持介绍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西方人了解中国,让西方人愿意到中国来旅游,来了解中国文化,对于扩大旅游收益,提高中国知名度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慧梅,杨寿康.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6(5).

[2]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

[3]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