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 2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李亚亭李刚祝青黄宇芹

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1100

【摘要】该文最终目的是分析和得出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治疗动脉瘤的效果,临床治疗动脉血管瘤可为每个人提供更多参考。方法是研究2014年11月入院的动脉瘤患者作为受试者。对患者使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治疗,术后患者随访1年。总结分析临床治疗的理想效果。最终结果显示,出院后无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等并发症,毛细血管网和动静脉没有不良反应。结论: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可以提高主动脉瘤治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临床效果。

【关键词】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动脉瘤;近期疗效

引言

颅内复杂动脉瘤通常包括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多发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以及血泡样动脉瘤等。血流导向装置是近十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类新型装置,其支架网孔密度高、金属覆盖率高,一方面通过改变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重建载瘤动脉,减少瘤腔内血流,以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另一方面,使血管内皮细胞附着支架壁生长、促进瘤颈内膜修复,达到治愈动脉瘤并保持穿支动脉通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年龄53岁,头痛7年,加重伴左眼视力下降2个月入院,7年前无明显原因的出现头痛症状,额部为主,呈钝痛,可以忍受,其后症状反复发作,无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以及肢体抽搐等情况,近2个月出现左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不清,头痛症状则较之前有所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颅内动脉瘤,于2014年10月在北京某医院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及床突上段动脉瘤,于2014年11月2日在本院全麻下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后恢复良好。今复查前来我院,以颅内动脉瘤术后收住院,入院时T:36.3℃,P:80次/min,R:18次/min,BP:130/80mmHg。无家族传染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既往史。入院诊断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床突上段小动脉瘤。

1.2方法

1)术前准备常规完善相关生化检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等),以及心电图、胸片和超声等相关检查。术前完善头颅CTA和(或)DSA造影等动脉瘤影像学资料,明确动脉瘤以及载瘤动脉的情况(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以及载瘤动脉形态、内径、解剖关系等)。术前采用mRS评分法对患者临床状态进行评分。所有纳入的患者均于术前3-Sd开始给予口服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和氯毗格雷75mg,1次/d);口服3天后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及剂量(如增加双抗血小板药物剂量或更换氯毗格雷75mg,1次//d为替格瑞洛90mg,2次/d),使花生四希酸抑制率>50%,二磷酸腺普)抑制率>30%,ADP曲线的最大振幅值控制在31-47mm。在手术前1天需取得患者或授权委托人的知情同意。2)手术治疗所有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常规静脉给予肝素,维持全身肝素化。原则上对于巨大动脉瘤、有明显症状的、形态不规则的(包括子瘤)、动脉瘤位于载瘤动脉凸面的以及既往曾破裂出血的,均应进行PED辅助弹簧圈栓塞,其余如无必要均行单枚PED置入。如单独PED置入,将PED头端通过输送导管置于载瘤动脉远端,并对PED进行完全释放;如需弹簧圈辅助栓塞的患者,采用平行技术通过指引导管将(Echleon-10Cev3/Covidien,US)栓塞导管引入动脉瘤腔内,并通过输送导管将PED头端置于载瘤动脉远端,对PED进行半释放,后通过栓塞导管进行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填塞完毕后完全释放PED。待PED完全释放后均进行贴壁处理。操作完成后即刻经DSA检查PED位置及贴壁情况,观察支架内血流及动脉瘤腔内血流情况,并即刻行锥形束CT扫描观察颅内有无出血等情况。撤出导管后对穿刺点进行缝合,手术结束。3)术后管理所有患者术后常规继续口服双抗血小板药物,剂量用法同术前。术前没有达到抑制标准的,术后2天再次复查血栓弹力图,以确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达到抑制标准。4)随访方法随访包括临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两部分。临床随访包括术后3,6,12,24个月对患者进行住院、门诊或电话随访,并进行mRS评分。影像学随访包括术后6,12,24个月患者住院进行DSA,CTA、高分辨CE-MRA等影像学检查。

2结果

患者于住院2d后恢复良好出院,对患者给予1年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后无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显影,右颈内动脉起始段无明显狭窄,颅内段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狭窄,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显影良好;左侧颈内动脉主干及分支显影正常,左侧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走行正常,各血管毛细血管期及静脉期未见异常。

3体会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大型及巨大型、梭型、宽颈动脉瘤中,具有完全闭合型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多方面仍然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来证实。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地学习及更新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做好预见性护理,保证患者的安全,让患者达到最佳的健康状况。综上所述,PED置入术可有效治疗前后循环破裂、未破裂、大型或巨大型、梭形、血泡样、多发及夹层等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颈内动脉内环以远的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时,在PED置入的同时,应结合弹簧圈填塞。PED同样可以较好地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开颅夹闭、支架置入术后复发的动脉瘤。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致残、致死风险,需严格选择病例并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由于本组病例数不多,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参考文献:

[1]冯明陶,曹伟,李嘉楠,等.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效果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1):32-36.

[2]丁晓雯,陈光忠,秦琨,等.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8,21(1):104-105.

[3]付凯亮,王春霞,任国山.颅内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建模方法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04):52-54.

[4]杨鹏飞,刘建民,黄清海.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05):27-28.

[5]王武,程英升,李明华,等.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