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刘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刘静

刘静

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11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1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6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双盲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均给予专科治疗,对照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研究组同时行中医针灸治疗,8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测评2组患者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把针灸与康复治疗联合用于中风偏瘫患者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康复效果较好,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此次护理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引言

中风又称为卒中,是老年人群的多发病症之一,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中风一旦出现,就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身体部分机能的受损乃至丧失,这一典型的中风并发症在医学上被称为偏瘫。偏瘫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还给亲属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该病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康复医学的方法,但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该方法作用有限,而结合中医针灸进行治疗后,效果则显著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6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双盲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55岁~64岁,平均年龄(61.3±2.6)岁;出血性中风18例,缺血性中风35例。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56岁~62岁,平均年龄(61.1±2.4)岁;出血性中风20例,缺血性中风33例。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备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已经过MRI、CT等影像学检查,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上、下肢肌力在3级以下,患者及家属已详细了解该次研究方法及目的,自愿参与并配合。该次研究已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1)不能耐受一定强度康复训练治疗患者;(2)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近期内有脑血管疾病史并造成功能障碍患者;(4)合并肾、肝、心等器官病变患者;(5)依从性差,无法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患者等。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针灸治疗,详细如下:(1)康复治疗:早期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为患者进行良姿摆放、被动功能训练。良姿摆放包括①仰卧位:将头、双侧肩关节、患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患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且和躯干成直角,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都尽量伸直。②患侧卧位:躯干略后仰,背后和头部放在枕头上固定,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患侧上肢应与躯干呈直角,膝关节略弯曲,臀部伸直;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放于枕头上;③健侧卧位:头和躯干呈直线,躯干略前倾,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患侧上肢放于枕头上与躯干呈100度角,患侧膝关节、臀部略为弯曲,腿脚放在枕头上。被动功能训练主要包括通过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按摩运动、助力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力运动或者运用器械进行被动运动,以达到增强患者肢体肌肉力量,恢复被损伤的运动功能、心肺功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畸形和挛缩的目的。(2)针灸疗法:根据“曲池透少海、手三里透臂中、曲泽透小海、大陵透劳宫、间使透外关”的原则,给予电刺激治疗,20min/次,2次/d。对患肢痉挛部位进行艾条熏灸+拔火罐,30min/次,2次/d。选取三阴交、风池、内关、上星、百会、天柱等主穴,曲池、臂中、极泉、合谷、手三里等上肢配穴,足三里、阳陵泉、环跳、太冲、悬钟等下肢配穴,语言障碍患者加廉泉、舌下三针,对以上穴位进行针刺,得气后留针数分钟,随后进行局部按摩,20min/次,1次/d。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由于中风偏瘫患者主要症状为肢体功能丧失,所以此次研究对患者上下肢功能状况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实施评价,另一方面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实施评价,两个指数满分均设定为百分制,随着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功能的下降,患者所得分值也会降低;低于60分的患者则说明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法有效自理。使用SFMA运动功能量表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总分36分,分数与上肢运动功能正相关。使用BI指数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总分100分,分数与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当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2组患者临床康复效果比较(,分)

3讨论

中风偏瘫患者多表现为肢体肌力减退、功能受限等,除此之外,还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感知功能障碍。导致出现此疾病的原因较多,最为典型的则是大脑血管性疾病,为帮助促进康复、恢复意识功能及肢体活动功能,需要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针灸便是中医学中最为主要的康复训练治疗方式之一,在明确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之后的48h便能够开展治疗。通过针灸治疗,可促进微循环,推动脑部侧支循环建立,可尽快恢复血液供应(脑缺血性半暗带),降低对脑细胞造成的损伤,促使半暗区功能恢复,最大程度降低致残率。通过针刺关元穴可改善脑细胞缺血现象,增加供血量,促进脑循环,触及大脑皮质,增强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促进神经系统恢复。但是,有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养病将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有胃肠道不适以及腰酸背痛等不良严重并发症,且会降低其运动耐力,增加患者患有不良并发症的机率。当前临床给予该病症患者传统的体位护理主要以将患者的体位姿势调整为与床面呈30°角的半卧式体位姿势为主,若长期维持这一姿势,会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患者产生焦虑的不良负面情绪且仍有可能会影响到其心肌功能的供血以及供氧功能。体位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科学、适当的体位姿势对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组在早期康复治疗同时给予中医针灸治疗,FMA、ADL评分显著改善,均高于单一康复治疗的对照组(P<0.05),与谢勇军的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能够通过穴位刺激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减轻脑血管紧张度,从而促进脑组织功能的重建。由于不同穴位其作用机理也不同,在选择穴位时应根据患者情况科学选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中风偏瘫患者应用针灸疗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整体康复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雪佳,程毅彬.中药结合针灸物理疗法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07):35.

[2]王屹.针刺结合中药与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02):99-100.

[3]宋媛媛,杜航.中风偏瘫针灸治疗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8,16(22):1662-1665.

[4]黄旭丽.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1):62-63.

[5]翟景芬.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