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居安老模式下的寒地住区规划模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原居安老模式下的寒地住区规划模式分析

王玥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1.原居安老模式解析

“原居安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北欧国家,由于当时老人以机构养老为主,例如护理之家或养老院,机构的非人性化让许多老年人有回到家庭和小区的愿望。1956年,埃里?鲍格格林博士再给瑞典皇家老年问题委员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原居安老。在美国,“原居安老”体现在老年人法的条款中,并在2005年白宫老龄化会议上得到推荐。

原居安老早期主要应用在老年学领域,主要有两种含义。其一多表示为一项理想的政策,而不是老年人与其居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理想政策认为老年人更愿意居住在自己家里,如《老年学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让老年人待在自己早些年居住过的地方养老”,后来原居安老是一个老年人居住的静态空间,是老年人在老化过程中对居住空间的一个选择。另外一种对原居安老的理解是让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体现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系列复杂的调整过程,是一种反映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的理念[8]。

原居安老模式并不仅限于让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原有家庭环境中安度晚年的浅层认识,它也是将原有居住者,既老年人过去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关系的一种延续,这样的居住模式可最大程度上对老年人过去生活进行保留,有效降低环境及生活习惯变化所带来的孤独感和精神压力,从心理层面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的需要和诉求[5]。

原居安老模式与其他众多养老模式在设计目的上是相同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人,从物质、精神、情感等多个方面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事宜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但原居安老模式与其他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差异表现在前者通过采用适老化设计将老年人回归至过去熟悉的生活空间环境,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当下养老模式中成员关照不足、社区服务设施不齐全等问题,让原有空间成为老年人与社会联系的物质介质和情感纽带。总体来看,原居安老是一种可最大程度降低老年人个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变化对老年人生活所产生影响的一种养老模式,让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空间和社会环境中度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6]。

1.1原居安老住区的构成要素

住区要实现原居安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空间,满足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和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具体来说,首先满足空间功能,需要空间的老人,不仅是指通过建立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形成的室外公共空间,还包括经济工业空间,充分协调与老年人的与居住空间各个关系,达到原居安老的目的。第二,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有可能参与社交活动,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做,需要更多的社交交流来弥补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空虚。在社区建设中,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沟通空间,利于老年人与其他人沟通,增强与同龄人群和其他年龄群体的老年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在心理层面上弥补老年人的空虚和孤独。第三,老年人是社会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会显示社会的福利保障水平。目前,养老服务在中国还没有足够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中国大,政府应提供适当的福利政策,促进旧住宅区建设的地方,满足老年人根本的心理惯性。

由此,原居安老住区的构成要素应满足老年人的上述需求,可大体分为三个要素:

(1)交通系统要素。老年人的出行模式决定了旧社区交通空间和传统住宅社区的地点不同。从安全的角度看,道路交通应该以人车和车辆的方式使用,以确保老年人在住宅空间步行的安全[52]。从方便起见,考虑到近年来老年患病率增加,提供无障碍进入空间步行对老年人和老年人轮椅不方便,即使在区内设置了特殊的轮椅通道,方便老人享受户外阳光,与同龄人正常的社交互动。同时,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紧急情况,如急性疾病,意外跌倒,需要救护车和其他社交车辆快速进入细胞内。因此,住宅区车库系统应能够快速到达每个单位建筑住宅区方便的社会救济车辆,并保持住宅入口畅通。

(2)景观空间要素。原居安老的居民不仅包括老年人,而且是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因此,户外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展活动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旧的和现代的聚落的室外空间应该是多样化和综合性的,并且随着居民年龄的增加,可以提供不同的场所和活动类型。老人和儿童都是弱势群体在定居点,室外空间应提供足够的安全措施,以适应不同年龄的人谁不互相干扰,同时[45]。剧烈的运动场地应该从老年人和儿童的娱乐场所或隔离增加护栏防止碰伤的老人或小孩。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趋势,将被安排在不同的活动领域,如老年人更倾向于开展活动,在阳光下,在居住区户外空间,更中心的位置可以安排老年人,适合他们的活动空间[53]。

(3)公共服务设施要素。根据中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来看,社区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管理、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现有旧的设施一般是老人活动室,并且多是包括在其它设施中。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配套设施情况普及与经营的状况并不理想。特别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原有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中对服务设施的需求将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一些基本的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的需求将逐步扩大,在满足服务设施配置的同时,也应考虑到配套服务设施的距离问题,即服务半径。为了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在原有社区生活的需求,全面提高和改善老年服务设施尤为重要,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给予老年人最大的关怀和服务,例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医疗健康服务中心,一方面既可以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丰富老年人的晚年文化生活[54]。

1.2原居安老居住模式的类型

原居安老模式不仅要融合和改善过去居家生活的方式,同时还应在保留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对社区环境进行二次扩展更新,使得老年人既生活在熟悉的空间环境,同时也可以满足当今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对老年人关照不足等问题。因此,老年人在选择居住在家里的同时,即使老年人不能照顾自己,也可以进入社区的养老机构,依然保留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此外,在选择养老院时,在经济上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年人的开支,还可以获得服务质量较好的社区服务,群体生活还能满足老年人心理上的需求[50]。然而,原居安老也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模式,可以更有效地维持老年人和社区环境的感情。原居安老可以弥补缺乏家庭或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缺乏家庭成员照顾模式,也可以满足社区护理模式在老年社区护理机构需要时的需要,而且可以避免老年养老机构的与社会的割裂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熟悉的地理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满足的渴望,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老年人的需要。

1.3原居安老模式下的寒地住区规划需求原则

随着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对住区环境产生更多的依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于住宅中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中老年人活动场地,进入组团的道路应保证救护车通行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中护理院、养老院、托老所等针对老年人形成的各项指导意见都有提及,可见,对于老龄化的问题,规范中早有指导,但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的发展,往往忽视老龄化问题,因而需要在住区中强化住区环境中的居住要素作为重要的空间媒介,需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原则:

1寒地住区交通空间需求原则

2住区景观空间需求原则

3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原则

原居安老对寒地住区在适老性上存在一定影响,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基准,需要考虑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等内容,并依此,对住区规划进行调整,例如,为了老年人可以融入社会,找到归属感,将社区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等场所布置在居住区核心位置,老年人可以观察到这些区域的活动,使居民有参与感。另外,优化环境空间如增设标识系统,增设养老服务设施等内容。并且,寒地住区因为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冬季,老年人出行受限,为了满足老年人出行,需要对住区内部交通及配套设施等内容进行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