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

/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

宋雅文伍锋王家美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200000

【摘要】本文回顾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住监护室后出现焦虑与抑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焦虑与抑郁的影响因素,归纳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干预措施,为相关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急性缺血、缺氧所引发的急性心肌细胞坏死,发病20小时内的死亡率可达25%-40%,是严重危害人身健康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1]。与传统的生物医学相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亦注重患者心理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双心医学”发展,提示医务工作者在注重心脏疾病治疗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障碍。近年以来,大量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情绪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外界暗示,患者容易经常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2]。此负面情绪会兴奋交感神经,升高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激发心肌异位兴奋灶,增加心肌负荷,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治疗效果,使得患者生活质量下降[3]。本文将从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焦虑与抑郁不良情绪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发生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是起病急,发作时多伴有心前区剧烈的疼痛,部分患者有濒死感,这些容易诱发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和否认等。Martin[4]等报道,抽样调查的监护室患者中50.5%存在焦虑情绪,25.0%存在抑郁情感。傅燕飞[5]等在2011年-2012年对临床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占总患者的46.43%(78/168),抑郁情绪占总患者的49.40%(83/168),同时存在焦虑与抑郁情绪的患者占总患者的28.57%(48/168),说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焦虑与抑郁情绪存在较高的发生率。吴洁[6]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了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结果显示,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比中国标准常模总分分界值高,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存在焦虑及抑郁的心理状态。王芳等[7]通过分析2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动向问题,发现共有118例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患者中57例(48.30%)表现为焦虑不安。以上数据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心理障碍,医护人员在医疗救治及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躯体健康,而且要重视心理康复,此为“双心治疗”。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影响因素

2.1心理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突然,疼痛剧烈且无法立刻缓解,产生的濒死感令患者难以接受,甚至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担心预后差,对治疗缺乏信心,尤其经历过身边有亲人、朋友因急性心肌梗死突然离世的,患者自身心理承受力差,心理压力会较大,甚至认为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都是安慰自己,较为悲观。这就容易导致心理出现应激状态,如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这些不良情绪持续的存在,可进一步刺激患者的大脑皮层,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兴奋神经,加快心率,心肌耗氧量增大,这将进一步增重心肌细胞的损伤[8]。

2.2性别因素

研究数据显示,女性对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较男性弱,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处理表现的也较消极,导致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女性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普遍高于男性[9]。Holli[10]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焦虑与抑郁状态。陈立颖[11]通过对2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测评,探讨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女性焦虑发生风险是男性的4.725倍,女性抑郁发生风险是男性的2.719倍,说明女性焦虑及抑郁状态发生风险均高于男性。

2.3监护室的环境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收入监护室,患者面对监护室特殊且陌生的就医环境、监护设备的报警声、各类抢救仪器等均会增加患者的紧张不安、恐惧、焦虑等心理;监护室对患者家属探视时间的限制,使得患者与家人的分离,增加了内心的焦虑不安[12]。姚小红[13]在临床工作中对120名监护室患者进行焦虑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监护室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中,其中环境因素占37.5%,家属陪伴需求占28.3%。吸氧管路、静脉通路、心电监护、血氧监护等各种导管线路布满全身,监护室仪器的报警声响、光线刺激等,促使患者存在睡眠障碍,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身心症状,睡眠障碍是患者焦虑状态重要的应激源,是导致监护室患者焦虑的重要因素[14]。

2.4社会因素

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差,对医疗费用存在顾虑与担忧,不能有效应对身体不适带来的心理负面情绪,更容易增加焦虑、抑郁状态。研究显示[15,1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自费者焦虑、抑郁发生率较医保者明显增高。患者突然住进医院,担心工作及家庭等,这些后顾之忧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亲戚朋友探视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担忧与沉重的表情,也会增添患者的心理负担,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家属十分担心患者的病情,因为担忧而妨碍到护理、治疗操作的顺利进行[1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自工作的高压,迫切希望快速康复,能早日恢复正常工作,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傅燕飞[5]采用Logistic回归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状况差、自费治疗、工作压力大是主要危险因素。刘雯等[18]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SF-12生活质量量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第5~7天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及预测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因素与其日常的身体锻炼情况、总体的生理职能和过去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则与其历来的活力、吸烟史和社会功能有紧密的联系。

2.5知识缺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易产生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与患者缺乏对疾病专业知识的了解有一定关联。患者急性期要求绝对卧床,生活完全依赖,什么都不能做,还需要人照顾,同时受疼痛折磨,自认为对家人而言就是包袱,导致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出现不正确认识等,这也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加重病情[19]。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的护理

3.1一般护理

3.1.1加强信息沟通

在患者存在情绪焦虑时,护士要掌握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在给予治疗和巡回时,注意倾听患者主诉,发现其内心需求,当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时,可通过聊天、读报、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从而缓解其负性心理[20]。研究显示[1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住监护室后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对其采取对应的信息支持护理,可使患者焦虑情绪得到缓解。例如,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探讨患者接受信息的最佳时间,了解患者目前最需要的信息,适当时地让患者知道一些检查的正性结果,增加乐观心态,增强治疗信心,可根据不同患者的知识水平及其个性特点,深入浅出地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目前治疗的方法,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预后。在每次护理操作前向进行患者解释,如服药的目的、输液的作用、抽血检查的项目、身体上各种管道的作用、监护仪器的使用的功能等,通过让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了解及熟悉,降低患者内心的恐惧及不安心理,以便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3.1.2创建良好环境

患者进入监护室后,护士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良好的休息环境。首先,将呼叫器放置在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以方便患者随时使用,及时解决患者需求。其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合理控制陪客时间,尽可能降低各种人为噪音,将使用中的仪器设备音量调至适中,主动向患者讲解正在使用的仪器的用途、注意事项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等,以便患者心中有数,从而减轻心里的疑惑与焦虑不安。最后,医护人员工作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进行护理操作时解释目的,征求患者同意取得配合,护士动作轻柔,避免发出各种不必要的声响,以娴熟的护理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如遇同病室患者抢救时,用床帘遮挡,尽量不让其他患者看见抢救场面。及时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可采用睡前温水泡脚、梳头,听舒缓音乐等方法促进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眠药,睡眠护理可以改善的睡眠障碍,从而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14]。同时,加强监护室管理,保持监护室的整洁和安静,确保给患者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3.1.3家属陪伴支持

护士及时听取患者主诉,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了解患者所处的家庭环境状况,做好陪护人员及探视人员的工作,取得其配合。特别是在心梗急性期,患者要保持绝对安静,避免情绪激动。让家人或亲友抽时间陪伴,与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家庭支持,使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处于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同时促进患者积极参与治疗中,提高临床救治效果[18]。单伟超[12]等在临床研究中,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20例监护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研究组让亲属参与陪护,对照组不允许亲属参与陪护。结果显示,亲属参与陪护研究组SAS得分38.67±6.53分,无亲属参与陪护对照组SAS得分46.37±9.22分;亲属参与陪护研究组焦虑者46.7%,无亲属参与陪护对照组焦虑者78.3%;亲属参与陪护研究组SDS得分36.81±5.76分,无亲属参与陪护对照组SDS得分41.58±7.41分;亲属参与陪护研究组抑郁者31.7%,无亲属参与陪护对照组抑郁者53.3%,两组焦虑抑郁程度及其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亲属参与陪护可以明显降低监护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的程度和发生率。

3.2药物干预

焦虑与抑郁等负性情绪可能增强患者体内交感神经的神经活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脂质类代谢紊乱、释放强烈缩血管和促凝血物质等,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供血供氧减少、耗氧量增加,可能引起心梗后各类并发症,如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21,22]。患者焦虑状态较为严重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辅助治疗,如坦度罗酮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出现焦虑症状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23]。对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同时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24]。

3.3中医干预

中医护理干预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方面疗效显著。于利娜等[25]对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研究组增加中医护理措施,包括饮食调护、辩证施护、情志护理、耳穴按摩以及运动指导等,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焦虑评分下降程度与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短于对照组。张红华[26]将1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辨证施护,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焦虑与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比例高,除了传统的治疗手段以外,心理干预治疗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起到药物治疗不能够达到的效果。徐志钦等[27]研究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发现可明显改善其焦虑状态。郝爱霞[28]的研究中将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额外增加心理干预,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疾病和心理知识干预、行为干预、认知重建及多沟通再纠正等,如采用读报纸、看杂志、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坦然面对疾病,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29]。患者出现焦虑情况时,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引导患者说出顾虑之处。医护人员热情主动为患者服务,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法,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的案例,让其增强自身安全感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树立信心。引导患者在住院期间放开生活中的琐事,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渡过生命危险期。

3.5健康教育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形式多样的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知识普及。如,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急救常识、饮食控制、注意事项等制成宣传小手册,同时配有通俗易懂的美术图片、摄影照片,将语言文字与多媒体相结合,增加吸引力和趣味性,以便满足不同社会阶层、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需求,让患者及其亲属更加便捷、全面、系统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更加正确的认识疾病,减轻患者由于知识缺乏、认知不足带来的焦虑状态。尹白梅[30]在临床中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表明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张渝等[31]将9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对比试验,按照试验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观察组则进行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介绍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并发症、注意事项等,并印刷知识手册供患者学习,并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对比,其研究结果表面,采用健康教育的对照组其焦虑、抑郁、强迫等评分均高于观察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小结

伴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目前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中的关键部分之一。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的心理特点,分析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针对性地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如一般护理干预、药物干预、中医干预、心理干预、提供形式多样的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开展规范化的心理治疗甚至精神类药物干预等,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降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状态,对帮助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以及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Koushik,Reddy,Khaliq,etal.Recentadvancesin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WorldJournalofCardiology,2015,7(5):243-276.

[2]郑彩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7):61-61.

[3]严葵婵.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47-49.

[4]MartinCR,ThompsonDR.Apsychometricevaluationofthehospitalanxietyanddepressionscaleincoronarycarepatientsfollowing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PsychologyHeahh&Medicine,2000,5(2):193-201.

[5]傅燕飞,马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4):2227-2229.

[6]吴洁.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2):2492-2494.

[7]王芳.重症监护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0):4670-4671.

[8]张颖,刘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致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78,1335.

[9]HankinBL,AbramsonLY.Developmentofgenderdifferencesindepression:Anelaboratedcognitivevulnerability-transactionstresstheory.PsyeholBull,2001,127:773-796.

[10]DevonHA,RyanCJ,OchsAL,etal.SymptomsAcrosstheContinuumofAcuteCoronarySyndromes:DifferencesBetweenWomenandMen[J].AmericanJournalofCriticalCare,2008,17(1):14-24.

[11]陈立颖,刘文娴,吴勤魏,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2):155-157.

[12]单伟超,赵红莲,丁振江,等.亲属参与陪护对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0):2270-2271.

[13]姚小红.重症监护室清醒病人焦虑因素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5,13(13):1245-1246.

[14]张蓉.ICU病房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317-318.

[15]王馥梅,张俊玲,相风兰,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2):146-147.

[16]孙宁玲.抑郁症与冠心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83-786.

[17]代华磊,杨蓓,李建美,等.冠心病与焦虑症[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1):71-73.

[18]刘雯,卢惠娟,胡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预测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1):70-73.

[19]王素珍,王新彩,仲宁,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6):64-66.

[20]陶功杏.心理和常规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2,18(30):119-119.

[21]许新录.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抑郁症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7):1009.

[22]张锦涛,郑雅玲,张卓.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3):138—40.

[23]刘宏亮.坦度螺酮治疗心肌梗死后并发焦虑症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2):42-43.

[24]李康福,郭灼林,梁红生.帕罗西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7):1078-1079.

[25]于利娜,钱文茹.中医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和疗效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5,21(10):1734-1736.

[26]张红华.中医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和疗效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0):216-217.

[27]徐志钦,朱迎春,岳淑玲,等.优质护理对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临床有效性[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2):195-196.

[28]郝爱霞.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价值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0):1-3.

[29]王素珍,王新彩,仲宁,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6):64-66.

[30]尹白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133-134.

[31]张渝,万阿娟.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2):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