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咽拭子淋球菌培养中四种混抗浓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在咽拭子淋球菌培养中四种混抗浓度的影响

温红光

温红光

梅县慢性病防治院,单位邮编,514011

【摘要】目的:咽拭子培养淋球菌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普遍,但阳性率偏低,本文尝试探索提高阳性率的简易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本科进行咽拭子淋球菌培养的37份标本,用四种混抗浓度不同的TM平板同时培养,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四种混抗浓度提高一倍,阳性率虽然无明显增加,但杂菌明显受抑制,更加容易找到疑似淋球菌菌落,在性病门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关键词】咽拭子;淋球菌培养;四种混抗;浓度;阳性率。

前言

由于人们性行为方式的改变,淋球菌(gonococcus)引起的咽喉部感染越来越多,咽拭子培养淋球菌在临床上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但阳性率偏低,是检验科面临的一个问题[1],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咽拭子杂菌种类多,数量大,正常添加的四种混抗(英国OXOID公司生产,含万古霉素(Vancomycin)1.5mg,制霉菌素(Nystatin)6250IU,多粘菌素E(Colistinmethanesuiphonate)3.75mg,甲氧苄胺嘧啶(Trimethoprim)2.5mg)浓度不够,不能完全抑制杂菌的生长,起不到选择的作用。我们尝试用提高四种混抗浓度的方法制备TM平板,期望能够提高阳性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本科进行咽拭子淋球菌培养的37份患者标本,其中男性患者1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分布为19岁~39岁,平均年龄为22.2岁。

1.2标本采集与检测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咽喉部分泌物拭取,由临床医师负责实施。拭子取得后立即送化验室进行接种培养,每份四种混抗标本均同时接种于三种不同标记的TM平板(简记为A,B,C)上并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培养条件为(35℃,CO2培养箱,___________48h)。其中A平板为商品TM平板,购买自广东省江门凯林公司,其四种混抗浓度为正常浓度;B和C平板为自制TM平板,其四种混抗浓度分别是正常浓度的二倍和四倍。配制方法是[2]:称取血红蛋白粉2.5克,研成粉末,置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125毫升;称取G.C琼脂粉9克,置另一个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125毫升.将这两个三角烧瓶在水浴上煮沸使之溶解,高压121℃10分钟灭菌后混合在一起,然后取二个三角烧瓶,分别标记为A瓶和B瓶,各加入上述培养基80毫升;取促淋生长剂一瓶和配套复溶液一瓶(按说明可用于配制500毫升TM培养基),混合使之溶解备用;取四种混抗一瓶(按说明可用于配制500毫升TM培养基),用3毫升移液管吸取灭菌蒸馏水3毫升加入瓶中使溶解备用;在前述培养基冷至约50℃时,往A瓶中加入促淋生长剂5毫升,四种混抗1毫升;往A瓶中加入促淋生长剂5毫升,四种混抗2毫升,混匀后各自倾注平板。

1.3培养结果

在A平板上,杂菌的生长普遍较多,常常有2-5种杂菌生长,要小心分辨才能找出夹杂其中的细小、圆形、凸起、湿润、光滑、半透明或灰白色的疑似淋球菌菌落,经过进一步分离鉴定(转种血G.C

琼脂平板;涂片革兰氏染色为G-双球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四糖发酵试验: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确定是否为淋球菌生长。在上述病例的检测中,共检出1例淋球菌,阳性率2.7%。在B平板上,杂菌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杂菌生长较少,在阳性的标本上,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其中的细小、圆形、凸起、湿润、光滑、半透明或灰白色的疑似淋球菌菌落。在上述病例的检测中,亦检出1例淋球菌,阳性率2.7%。

在C平板上,杂菌的生长普遍稀少,抑制杂菌作用明显增强。上述标本的检测中,阳性病例也可见淋球菌生长,但淋球菌菌落也很细小,呈针尖状,怀疑其生长受到抑制。

2结果分析

从上述培养结果看,B平板培养结果虽然并不能比正常TM平板有更高的阳性率,但更加容易找到阳性菌落,从检验操作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应用价值。C平板则虽然抑制杂菌效果好,但淋菌生长也可能受影响。

4讨论

咽拭子培养淋球菌在临床上开展时间不长,尚缺少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和病例资料,探索提高检出率的方法。从本试验结果来看,提高四种混抗浓度是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虽然目前还没证据可提高检出率,随着检测病例的增加,将会有更多证据,所以还应该继续探索试验。试验成本不高,每个平板成本仅约3元钱,比购买的商品TM平板(8元/个)更加便宜。

从理论上分析,咽拭子培养淋球菌可能要和其它奈瑟氏菌比如卡他奈瑟氏菌[3]以及脑膜炎双球菌[4]相鉴别,但从已有资料看,至今还没有在病人样本中检测到这两类菌。如果在以后的检测中遇到了,可考虑用低温(28℃)生长试验和糖发酵试验鉴别。

【参考文献】

[1][3][4]吴志华主编现代性病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97~129.

[2]叶顺章,张木友主编现代性传播疾病实验诊断技术.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18~41.

[5]何晓青.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199—20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防疫司.性病防治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1—38.

[7]陆永绥,张伟民.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17~919.

作者简介:姓名:温红光(出生1958年11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广东省梅县,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慢性病防治院,学历,大专职称,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松路37号梅县慢性病防治院检验科单位邮编,514011,电话:13536703989作者简介:姓名:温红光(出生1958年11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广东省梅县,单位:梅县慢性病防治院,单位邮编,514011,单位所在城市,广东省梅州市学历,大专职称,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