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发生因素与干预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发生因素与干预措施

李少涵雷梦玉刘梦莹朱博刘树芳

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71000

摘要: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信息传递快速,以致网络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校园暴力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育。作为祖国的未来,保护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为首要任务。因此,以儿童少年为对象的校园暴力分析与干预刻不容缓。

关键词:校园暴力;中小学生;影响发生因素;干预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在《暴力: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给暴力下的定义是:“蓄意地运用躯体力量或者权利,对身体、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的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全球范围内,暴力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2]。校园暴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暴力形式,给儿童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更有研究认为[3]:实施校园暴力者将来发生严重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大。以目前校园暴力发生现状为基础,了解校园暴力的影响发生因素,提出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措施迫在眉睫。这也有利于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校园和谐。

1.定义

广义上的校园暴力包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校外人员和校内师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从狭义上讲,校园暴力一般仅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2]。WHO将校园暴力分为躯体暴力、心理暴力和性暴力3类[4]。WHO对48个国家资料的统计显示,各种形式校园暴力的年发生率高达60%。其中,言语暴力比例最高,达48%,躯体暴力为31%,性暴力为20%[5]。目前,国内外的校园暴力研究一般采用狭义定义。本研究采用狭义的校园暴力定义,即只研究学生之间的校园暴力行为。

2.校园暴力的影响发生因素

2.1自身因素

(1)人格气质据资料显示,具有负性人格结构或特征的个体能够产生更多的暴力行为[6]。意大利心理学家吉安·卡普拉拉(GianVittorioCaprara)研究发现,与攻击相关最为一致的三种人格特质是:易怒、沉思以及情绪敏感性[7],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更多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施暴者具有某些相对稳定的人格倾向。他们往往自我评价过高,并且通常具有较高的精神质倾向[8]。

(2)认知与人际交往障碍中小学生大多为未成年人,心理发育处于不成熟阶段,遇事考虑不周到,态度容易偏消极,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有完全的认知。当在社交中被排斥、遭受挫折、被边缘化时,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会模仿成人某些行为而采取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学生实施暴力。其对暴力行为的认知局限极易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如持有“武力是力量的象征,拳头比语言更有用”等暴力观点的学生更容易施加暴力。有调查发现,当学生认为暴力行为属于正常行为时,是施暴他人的影响因素[9]。

2.2家庭环境

畸形的家庭氛围会增加孩子施暴的可能性。家庭氛围不和谐的父母不能保证对孩子投入应有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学习成绩下降、行为不端和缺少自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暴力的发生。Espelage等[10]研究发现,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使得青少年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性增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不良生活习惯会给儿童少年造成消极的影响。父母吸烟、饮酒等不良健康行为对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及行为有很大影响,增加校园暴力的发生;不正当的教养方式,如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会使得孩子恃宠而骄,在学校目中无人、甚至恶语中伤他人,这也促成了校园暴力的发生。家长对孩子过于严苛,经常惩罚孩子,也易使孩子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加了校园暴力的可能。此外家长过度保护也会使得孩子容易变成受暴者。

2.3学校环境

中小学学校教育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对中小学生心理和道德的教育,在人身安全方面教育不够。尊重生命权与尊严教育应列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当前中小学校也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权教育,但从中小学生的恶性校园暴力事件、自杀事件中折射出学校对生命权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存在一定的缺失[11]。

2.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重要因素。而当今世界网络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信息饱和和信息污染。暴力游戏、视频冲击着中小学生的视野,中小学生正处于模仿阶段,这无疑会对儿童少年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关于校园暴力方面的立法尚不健全。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里关于校园暴力说的比较笼统,没有引起学校和社会足够的重视[12]。我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项法律都突出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忽视对未成年人违法、违规的惩罚和教育。

3.干预措施

3.1自身干预

(1)提高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

中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可以逐步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知晓自身心理发展变化和特点,正确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我控制力。

(2)合理处理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决定着儿童少年的未来,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中小学生应树立自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不断自我鼓励,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做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信善良地与他人处事交流,多与他人沟通,树立健康的交友理念,广交益友,避免受到他人不良言行的影响。中小学生如果可以在常生活中提高自己人际交往水平,增强处事能力,就能避免冲突的发生,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3)树立法律保护意识

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经常施暴者容易做出违法行为,受暴者忍气吞声,不懂得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造成暴力行为越发严重。儿童少年应树立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不做违法之事,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就可以有效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和泛滥。

3.2家庭干预

(1)创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家长的支持和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有助于养成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家长应在对等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沟通交流,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当孩子出现不良习惯时要及时提出帮助改正。

(2)实施合理的教养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教养要掌握一定的平衡,不能漠不关心,也不能过度宠爱。极端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容易使孩子成为施暴者或受暴者,这都不利于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父母应学习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比如家长可以通过大众媒体教育专项讲座,或向相关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咨询,自觉阅读家庭教育书籍,学习家教知识,提高家教水平。

(3)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端正自己的行为态度,避免抽烟、酗酒、口吐脏字的不良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待人处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指正孩子的行为,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自觉远离不良行为,抵制校园暴力。

3.3学校干预

(1)加强法制教育

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学校应加大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明白什么是犯法,增强其法律意识,减少施暴情况,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从源头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2)完善相关制度

制定完善的学校防止暴力制度,执行奖罚制度,鼓励学生揭发校园暴力事件,严惩校园暴力。

(3)建全防治策略

加大对校园巡视力度,放学后加大对校园周边的安保力度。

3.4社会干预

净化网络媒体,屏蔽不良电子影视产品,网吧禁止中小学生进入,使在校中小学生少受或不受不良内容的“污染”;完善校园安全立法,启动相关校园安全法案,确定校园安全管理主体,严格遵守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安全保障措施[13]。

参考文献:

[1]WHOGlobalConsultationonViolenceandHealth.Violence:Apublichealthpriority[R].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1996.

[2]黄泽鹏,张艳,欧利民,李丽萍.中小学生校园暴力流行特征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596-1600

[3]NanselTR,OverpeckMD,HaynieDL,etal.RelationshipsbetweenbullyingandviolenceamongUSyouth[J].ArchPediatrAdolescMed.2003,157(4):348353.

[4]王声湧.暴力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

[5]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193-196.

[6]张锋,朱海燕,宋志一.毒品与暴力型、财产型罪犯人格特征及其类型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6):401~404

[7]弗兰佐斯蒂芬.社会心理学[M].葛鉴桥,陈侠,胡军生,等,译.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谷传华,张文新.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1):101-105.

[9]池桂波,陈海珍,王声湧,等.中学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7(3).

[10]ESPELAGEDL,LOWS,RAOMA,etal.Familyviolence,bullying,fighting,andsubstanceuseamongadolescents:Alongitudinalmediationalmodel[J].JResAdolesc,2014,24(2):337-349.

[11]赵银祥.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教学与管理,2013,3:61-63

[12]刘皓颖.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学院,2017.

[13]汪铮.中小学枝国暴力事件及其防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