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14组成员”的个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对“第14组成员”的个案研究

◆宋聚峰

◆宋聚峰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中学255000

班里有51人,四人一小组分了13个小组,小组的组建方式是班主任任命小组长,小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组成小组。可是在小组成立的第二周的一天,班里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在班级最后面的一角放着3个人的桌子,俨然成了班里的一个新小组。学生们都称之为“十四组”,组员是被组里开除的那几个同学。

一、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发现,这几个同学并不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被小组开除的,也不仅仅是因为总给组里扣分(他们不是扣分最多的),他们主要是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因此,我决定对这几个学生中比较典型的小启进行跟踪研究。

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诊断

家庭背景:其父亲在其一岁半时去世,跟母亲和奶奶长大,母亲一人上班,供她和姐姐上学。

家庭教育:奶奶对其特别宠爱,严格地说应该是溺爱。

学习成绩:中游。

班内学生评价:自私,爱在同学间传播小道消息。

三、指导阶段

1.摄入性会谈

(1)分别与小启交谈,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同学的认识。

(2)与孩子制定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

阶段性目标:能够融入小组学习、融入宿舍生活。

最终目标:提高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合作,对集体拥有责任感。

2.寻求解决小启同学与同学交往存在问题的对策

(1)与家长交谈,让家长了解,学生现有的行为方式和家庭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要改变现有孩子的行为模式,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2)调整宿舍和小组,在学生同意的基础上让性格开朗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和学习上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3)定期在心理咨询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并在孩子的所在班级做心理团体辅导。

(4)给他们创造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

3.具体研究实施

初期:(第一个月)

(1)在与家长沟通良好的基础上,要求家长在家中给孩子一定的家务劳动任务,为家庭成员服务,并且在完成的情况下给予及时的赞扬,阳性强化。以此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增强孩子对付出和回报的认识。

(2)给孩子布置作业:每天为小组或班级做一件好事。目的是让孩子体会他们有和同学们和谐相处的能力,体会人与人交往的真谛是彼此的付出,也体会他们原来不被接受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不是他们本身,只要改变了行为方式,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3)给整个班级做有效沟通的团队指导,让这个班所有的孩子和小启在人际交往的道路上一同成长。

中期(第2个月)

(4)带领孩子做人际交往黄金法则的思辨。黄金法则:你想别人对你怎样,就对别人怎样。让孩子先总结第一个月在家里和学校中的体会,找寻为什么能渐渐被融入集体、得到快乐体验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得到是因为自己的改变,自己对他人的关爱赢取了别人的包容和认可。

(5)走进孩子的家庭,了解一个月来孩子的改变,因孩子的改变给家庭带来的改变。慢慢渗透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大作用,希望改变小启家庭“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不会交往的现状。

(6)与班主任沟通,关注孩子的情况,多鼓励、多关爱避免反复出现。

追踪评估研究阶段(第3-6个月)

(7)在班内做一次团队辅导,以感恩为主题。让小启感恩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包容和帮助,让学生们感恩身边的家人和同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增强所有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8)定期了解小启的心理状况,了解同组同学和同宿舍同学对他们的评价,了解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四、研究成果

1.有效指导小启同学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教育策略。

2.通过个案研究的辐射作用,班内形成同学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3.有效改进了两个家庭的教育模式。

4.提高了整个班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个案研究反思

1、不可孤立

走进不少班级,会发现在教室角落里的座位。没有了爱的感化,没有了爱的包容,这些孩子只能越来越敌对那个环境,不仅自己的错误行为不能被纠正,而且在全班学生的心目中也就没有了包容和爱,也就没有了责任心。这个危害与几个孩子在小组中捣乱相比更加严重。

2、家庭教育

细分析两个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模式,与其家庭环境密不可分。过于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而这样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要改变其行为模式,从信念上改变的同时,要改变他们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尤其是小宇,因有家族精神病史,更应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