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王淑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王淑娟

王淑娟

王淑娟山东省平度市开发区高中266700

【教学过程】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板书)

小品表演:《礼物》

人物:小强、王大华、晓霞、张燕

地点:教室

内容:就给同学送生日礼物展开对话(具体对话内容见分析过程)

上述同学的谈话都反映了什么消费心理?哪一种消费心理才是可取的?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学生讨论)

(幻灯片展示)小强:同学们过生日,大部分都送工艺品,我也送他一个小工艺品算了。

师:如何看待小强的消费心理?

学生甲:这是一种从众心理。我也会这么做,随大流呗。

学生乙:我不赞成,这也太没个性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板书)

师:随大流一定是科学合理的吗?(生答略)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从众心理?(生答略)

(幻灯片展示)晓霞:你这礼物太俗了,我想送他一个骷髅头做成的玩具,吓他一吓,免得他老吓唬我。

师:如何看待晓霞的消费心理?(生答略)

师:那么这种心理有没有好处呢?(生答略)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板书)

师:是啊,追求个性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却不值得提倡。像小品中的晓霞,就可能不被同学认可,给同学心理留下阴影,进而影响同学关系。

(幻灯片展示)王大华:我过生日时,他送给我一个MP3。这次他过生日,我至少得送个比MP3贵的礼物吧?

师:如何认识王大华的消费心理?(生答略)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板书)

师:同学们说这种心理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答略)

(幻灯片展示)张燕:礼物不在贵贱,不一定非得花钱去买,只要能代表自己的心意就行。真正的友谊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

师:如何认识张燕的消费心理?(生答略)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板书)

师:对于生日礼物,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赠送礼物应该注重其内涵和实质,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考虑,而不应该随大流,为虚荣心而增加家庭的负担。

以上四种心理中,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较难区分。从众,是一个人因受别人影响而按照别人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现象。攀比现象指的是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以高阶层的消费方式为参照进行模仿。

过渡语:伴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但是在我们的周围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现象。

下面请大家看我班同学自拍的DV《来自生活的报告》:

视频播放《来自生活的报告》(具体内容见分析报告):

师: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确实用心去观察生活了。那么,上述消费行为是否科学、合理,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分析一下。

镜头一:身穿名牌、手拿iphone4s手机的中学生

师:我们该如何认识上述镜头反映的消费行为?

师点评: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跟父母要。这种消费行为一方面会加重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对学生本人也没有什么好处,培养了虚荣心,还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学生思考这些消费行为违背了什么消费原则?

生: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板书)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板书)

师:“量入为出”中的“入”指的是什么?

生:包括当前可支配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

师:什么是适度消费?

生: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的消费,也包括当前收入和未来预期深入。

师:其实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消费也是适度消费。

镜头二:妈妈周末逛街,遇到商家打折销售,买了一大堆东西回来,却又扔到一边闲置不用。

师:相信大家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消费行为,那么,这种消费科学吗?(生答略)

师:那书上的漫画《小儿麻痹症》又说明了什么?我们怎样才能理性消费呢?(生答略)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板书)

过渡语:大家总结得很好。下面继续看以下镜头:

镜头三:小饭馆仍在使用一次性筷子、农贸市场小商贩仍提供免费塑料袋。

师:如何认识上述消费行为?消费行为不符合哪个消费原则?(生答略)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板书)

师:请大家看课本22页第一段,找出绿色消费的含义及要求,然后再回答这些消费行为为什么不符合这一原则?

(幻灯片展示)①绿色消费的含义及核心

②绿色消费的具体要求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略)

师: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优美?(学生踊跃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相信同学们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家看镜头:

镜头四:食堂餐桌上吃剩的大米饭、未吃完就扔掉的馒头、哗哗流淌的水龙头……

师:看完这些镜头你有何感想?这些行为违背了什么消费原则?(生答略)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板书)

【课堂小结】

师:只有健康的消费心理才会产生理智的消费行为。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做一个有益于个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能实现个人健康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