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培——送课下乡”磨课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2016“国培——送课下乡”磨课体会

杜丽娟

(绵竹实验学校绵竹618200)

接到绵竹市语文教研员陈德新老师的通知,要在不久后为“绵竹初中语文送教下乡活动”准备一堂研究课,立刻着手准备起来。

首先是选定课程。考虑不是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我选定了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是父亲写给女儿的书信,内容是神话故事,主题是爱情,我想,这个话题学生感兴趣,这一文体也是学生喜欢的,和陌生的学生交流起来障碍应该小一点。

然后是备课。首先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看过很多教案,落实的重点一般是告诉青少年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的确是本课应该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但很多设计告诉了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却没有结合文本来让学生体会,这样,课文只是一个引出话题的引子,脱离了文本的深度解读,只是把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拿来说事,就很像思想品德课,或者班会课,而不像语文课了。以下是我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这个单元只要讲解对艺术的感悟,对亲情、对爱情本质的诠释,让人感受丰富的思想情感。而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但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作者没有采用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诠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目的。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因此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3.了解爱情真谛,感受爱情的美好,希望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段落较多,而且文章阐述的道理较抽象。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

1.从文本标题可以看出本文的问题是什么?“书信”还有什么其他名称?

2.检查预习。

3.品读第7段到结尾,思考交流:(1)文章中谁怒不可遏?他为什么发怒?(2)上帝希望他造的人是什么样的?(3)男人和女人产生的爱情是什么样的?找原文分析。(4)爱情带给人什么?找原文,分析。

4.品读前6段,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要以祖母告诉“我”爱情的方式告诉女儿?

5.将这封信补充完整。

到其他学校上这篇课文,因为对学情了解得不够,所以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得比较单纯,如果学生情况较好,就当堂增加更多的追问;反之,就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但从学生的回答中还是能感受到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一步步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基本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可以再增加一些全体学生参加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接着用自己的学生磨课,请来了同组的老师听课,让他们提意见和建议。第一次上下来,老师反映,引入不够有活力,特别是到乡下上课,学生可能不能答到多少书信的别称,容易冷场,应该把引入改为更能调动学生兴奋点的。于是将新课引入改为:你们用什么方式和父母交流?这个问题是每个学生都很熟悉的,会有话说。然后引入: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以这么郑重的方式和女儿交流,进文本。后来的课堂证明这样的修改的确让学生有话可说。其实,老师们反映,在讨论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时学生的确能找到原文,但只能找到那几句话,涉及到的课文内容不全面。于是我补充了几个追问:1文章第一处是“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在他们……”,第二处是“老头儿和老太太坐在屋前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在他们……”这两处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是称呼的变化,进而继续追问,这一变化说明什么?学生从这一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青春不再,力量不再,吸引彼此的外在条件消失了,爱的是内在的东西。同时,听课老师们觉得,爱情这个话题毕竟是文学里永恒的主题,只说这一篇课文是否太单调。于是我在忠诚和心灵的追念处分别加上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的片段和元稹《遣悲怀》诗中的句子及讲解,来拓宽本课的内涵,也让学生通过其他的文学作品来感受爱情的真谛,和本课的内容相印证。在加了这些内容以后,再次上课,感觉对文本的分析更细致,对爱情的讲解更透彻。

课后,通过老师们的点评,我进一步知道了这一堂课的优缺点。知道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把“教什么”、“怎么教”和谐统一起来。

每上一次研究课就经历一次磨课,在这个过程中,感觉自己的收获颇多,感谢老师们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