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李玉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李玉玲

李玉玲

(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海南三亚572500)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功能的恢复情况,对康复相关知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方法促进了脑梗死患者的功能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240-02

脑梗死在临床上又称为缺血性卒中,我国的传统中医又称为中风。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局部组织出现区域性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部局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严重者导致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危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且其临床预后和康复也不甚理想[1]。近些年来,欧美等国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收到了良好的结果[2]。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探索了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两天内体征正常,并且不存在意识障碍,五天内病情持续,不见好转。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56.8±4.2)岁,平均病程(3.5±0.3)年;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58.1±2.9)岁,平均病程(3.6±0.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观察和注意患者的生理体征以及心理状况变化。

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

环境护理:在患者入院后,给患者详细介绍医院及科室环境,以及大夫、护理人员的情况,给患者一个舒适温暖的环境,消除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感。

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多出现消极抑郁等心理状况,对生活持悲观的态度。对患者进行积极向上的心理辅导,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卧床休息:患者卧床休息时,勤翻身,并且保证患者处于一个良好的体位,避免四肢萎缩和褥疮的产生。

身体锻炼:每天进行五分钟的平衡锻炼,然后手臂伴随着身体左右扭转。指导患者每天自主的进行刷牙,洗脸、吃饭、活动关节等自主活动。由护理人员搀扶,扶着墙壁每天进行站立和行走练习,然后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爬楼梯和跨门槛的锻炼,逐步过渡到独立行走的康复训练中。

1.3比较方法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对干预后康复状态的满意度,以及情绪状态,功能训练,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干预后康复状态满意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显示,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致残的首位病因,具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三位。脑梗死在造成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同时,给家庭、社会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4]。临床的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大概有60%~70%的脑梗塞病人经治疗后可以恢复神志功能,但一般会留有后遗症,以偏瘫居多。脑梗塞后遗症的康复主要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用来促进康复。对于卧床不能起的患者,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防止肌肉萎缩,对关节、肘部、手指进行屈伸,避免关节僵硬;如果能稍微活动的患者可以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搀扶进行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预防心血管机能减退。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入院后治疗和护理的计划详细的描述说明。对患者的护理不是盲目地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地进行护理。患者通过对临床护理路径的了解,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护理过程,患者业增强了自我的护理意识,促进了护患沟通,形成了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模式[5-6]。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对照组患者,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功能的恢复情况,对康复相关知识均显著优于常规对照组患者,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7-8]。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方法促进了脑梗死患者的功能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丽.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3):105-106.

[2]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12,38(3):208-211.

[3]张振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康复锻炼中的应用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3):401-402.

[4]王虹.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当代临床医刊,2016,29(2):159-160.

[5]张龙香.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5,28(4):90.

[6]单芦莹.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1(9):294-294.

[7]刘威,张千,颜秋媚.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4):31-32.

[8]陈萍,谭祖福,方肖,简清.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蛇志,2014,02: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