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术后护理

/ 2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术后护理

孟启华赵丽凤孙海霞

孟启华赵丽凤孙海霞(包钢第三职工医院儿科内蒙古包头014025)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376-02

先天性膈疝是胚胎期横膈肌肉部分缺损、闭合不全导致腹腔脏器进入胸腔所致[1]。是一种严重影响新生儿发育和存活的先天畸形,现将我科2011年5月11日收治一例先天性膈疝的新生儿病例报告如下:

1资料

入院时该患儿因生后呼吸急促5小时收住院,患儿母孕40+6周剖宫产,WT2.83kg,羊水少,羊水三度污染,无脐带绕颈,生后1分钟APGAR7分,皮肤青紫,哭声不连续,肌张力低,各扣一分。生后呼吸困难呻吟青紫吸氧不能缓解,胸片示肺膨胀不全。CT示左侧膈肌缺如,左肺缺如压缩性不张。

2手术

生后第三天,全麻下行左侧先天性膈疝修补术,行左上腹横切长约4cm逐层开腹显露膈肌,于左侧膈肌后外侧见结肠小肠经此进入腹腔,将进入腹腔的肠管轻柔拉出,包括结肠,全部小肠,胃,脾脏,嵌入胸腔组织还纳后见膈肌后外侧缺损3cm。7号丝线平行如实褥式缝合修补膈肌裂孔。检查肠道无畸形,将肠管脾脏还纳入腹缝合切口。经过手术治疗,12天痊愈出院。

3护理

3.1术前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测:入院后持续头罩吸氧,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经常检查传感器探头是否紧贴皮肤,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观察胸廓起伏,有无三凹征。唇周、肢端末梢的发绀情况,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2新生儿放在暖箱保暖,保持箱温在28℃~32℃之间,所有操作都在暖箱或红外线辐射台上进行,保持体温在36.5℃~36.8℃。暖箱水槽内加无菌蒸馏水,且每天更换。婴儿病室保持室温在24℃~26℃。

3.3患儿取头高脚低位促使膈肌下降,增加胸腔容积,减轻循环阻力,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吸痰,防止肺部感染。

3.4入院后禁食、胃肠减压。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力,每隔30min抽吸胃管1次,拔除胃管时间不宜过早。避免剧烈的哭,必要时给镇静剂,以减轻肺受压,有利于通气,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量、色。

4术后护理

4.1术后入监护室,予半坐卧位,暖箱保暖,禁食,胃肠减压,输液,抗感染,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24h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体温、肌张力、哭声、刺激反应、面色等变化,注意呼吸节律、频率、胸廓运动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以及腹部切口敷料情况,记录24h出入量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及时作详细记录,直至病情稳定。

4.2加强气道护理新生儿先天性膈疝肺发育不全的程度影响着膈疝的病程,严重者影响其氧合功能。如有肺功能不足,则其存活率取决于呼吸支持的技能[2]。注意根据患儿的呼吸音、呼吸机报警原因及时吸痰,气管插管时易发生导管扭曲、滑脱,应注意呼吸机各接口有无漏气及呼吸机管道有无受压、扭曲,呼吸机湿化器内及时添加无菌蒸馏水,根据痰液黏稠度适当调节湿化器温度,一般设定37℃,及时倾倒管道内冷凝水,以防冷凝水倒流入呼吸道。定时予生理盐水0.5ml湿化气道、拍背、吸痰。进行动态血气分析,根据病情变化及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的工作参数。逐步过渡至CPAP模式然后撤机。

4.3撤机后持续头罩吸氧,氧流量5~8L/rain。吸氧浓度35%—40%,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时氧流量0.5~lL/min。根据呼吸及经皮血氧饱和度情况及时调整吸氧流量,停氧时应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颜面、口唇、胸廓等情况。

4.4胃管的护理膈疝术后患儿均留置胃管接负压引流瓶,行胃肠减压,减轻腹胀。检查胃肠减压装置有无漏气,是否保持负压状态。注意引流液的量、颜色。有研究表明,膈疝术后不要过早进食,可有效地减少呕吐及复发。

4.5保持正确卧位术后由于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取头偏高卧位,撤机后取半卧位,使膈肌下降利于肺复张及呼吸,可减轻胸腔压力及膈肌缝线处的张力。

4.6维持热量及体液平衡禁食期间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采用全胃肠外喂养(TPN),配方为脂肪乳剂、氨基酸内加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葡萄糖、电解质配制成营养液,应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使用输液泵24h匀速输入,患儿尿布采取称重,计算24小时出量>2-5(ml/kg/h)应及时报告医生。

4.7饮食护理术后有肛门排便、排气,可开始喂养。机械通气的患儿开奶后采取鼻饲牛奶,撤机后逐渐过渡到自行吸吮牛奶。喂养原则为由稀到浓、由少到多。并给予头高足低卧位,头偏向一侧。注意观察有无腹胀及呕吐。

5出院指导

指导家长继续观察患儿有无呕吐、呕血等症状,有异常情况及时回院检查;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多到户外活动,按时预防接种,以增强体质;讲解正确的喂养方法及抱奶姿势,满2个月后根据小儿情况添加辅食;术后1月及6月回院复诊,观察小儿肺发育、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徐润华,徐桂荣.现代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49.

[2]余亚雄.小儿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