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骨折中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螺旋CT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骨折中的临床观察

张志伟

张志伟(广饶县大码头中心卫生院外科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2年10月我院骨外伤患者,共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平均33.6岁。肋骨8例,肩关节3例,骨盆2例,踝关节2例,肘关节1例。采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MPR、MIP、SSD对所有患者临床可疑骨折部位进行重建,获取直观、清晰的重建图像。结果:8例X线平片肋骨可疑骨折经CT重建后,肯定了原来X线平片“可疑骨折”的有6例;否定了原来X线平片“可疑骨折”的有2例。3例肩关节经过重建后均发现了X线平片未显示的多处骨折及骨折线是否累及关节面的情况。骨盆2例较好地显示了髋臼骨折后的关节面情况。踝关节2例显示了X线平片未能显示的腓骨远端的细小骨折情况。1例肘关节显示了尺骨鹰嘴撕脱骨片的游走情况。结论: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关节骨折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螺旋CT重建骨关节骨折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216-01

骨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改变,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平片、CT及MRI,其中CT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更直观地、更详细地显示骨折情况[1]。2011年6月~2012年10月我院骨外伤共16例患者开始应用16层螺旋CT以来,已对数10例骨关节损伤患者进行过螺旋CT检查,现选取其中的16例典型病例,回顾性总结MPR重建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分析比较各种图像显示骨折详细情况的能力,探讨螺旋CT在诊断骨关节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6月~2012年10月我院骨外伤患者,共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3~55岁,平均33.6岁。肋骨8例,肩关节3例,骨盆2例,踝关节2例,肘关节1例。

1.2方法16例均使用TOSHIBAASTEION/VF螺旋CT进行薄层横断扫描,电压120KV,电流150~180mA,螺距1.0~1.3,层厚2~3mm,层距10mm重建间隔为1.5mm,FC为10,FOV为300mm,距阵512×512。获取了原始图像后通过局域网传至工作站,选择二维-三维重建功能软件,行MPR、MIP、SSD重建,对重建图像进行不同平面或不同角度的切割观察,最后获得骨二维或三维图像。

2结果

8例X线平片肋骨可疑骨折经CT重建后,肯定了原来X线平片“可疑骨折”的有6例;否定了原来X线平片“可疑骨折”的有2例。3例肩关节经过重建后均发现了X线平片未显示的多处骨折及骨折线是否累及关节面的情况。骨盆2例较好地显示了髋臼骨折后的关节面情况。踝关节2例显示了X线平片未能显示的腓骨远端的细小骨折情况。1例肘关节显示了尺骨鹰嘴撕脱骨片的游走情况。

3讨论

骨关节骨折是常见病、多发病,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和观察本病的主要手段。X线平片虽然对大部分骨折病例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由于图像相互重叠,难以对骨折的具体情况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对于一些较隐匿的骨折极易发生漏诊。而SCT及3D、MPR能避免影像重叠及石膏伪影,并从多平面及任意角度观察骨折情况,防止误诊、漏诊,为临床治疗、手术复位提供了影像依据。

螺旋CT重建技术主要应用于解剖关系复杂、结构重叠较多的部位,如颅底、脊柱、颌面部、骨盆等。因其可以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也就是可以减少患者因摄片而必须配合体位时带来的痛苦和加剧伤情的危险,也无需拆除石膏,而快速获取准确、清晰、立体、全面的影像资料,更好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端的移位、关节腔等情况,弥补了X线平片和常规CT扫描的不足,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也能综合评估术前、术后的恢复情况,在骨关节外伤应用方面具有肯定的价值。本组结果显示,在确定有无肋骨骨折方面,螺旋CT重建技术显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信息。MPR是利用容积扫描所得的数据重建矢状、冠状或任意斜面甚至曲面的二维图像。螺旋CT在X、Y和Z轴三个方向上存在各向同性,因此任何两个方向上的二维重建都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它的多轴面成像解决了常规CT单X轴面成像带来的漏诊问题。SSD容积数据丢失较多,细节显示不够,且深部骨折由于表面结构遮挡难于显示及诊断。但SSD呈现的是三维影像,具有很强的空间立体感,对于临床医师而言,更加直观。而且SSD可作任意轴向和角度旋转,提供近似解剖结构的图象,尤其对关节脱位、旋转和脊柱滑脱等方面具有优势。甚至在某些胫骨平台骨折的关节面,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胫骨平台塌陷的面积。

对扫描参数选择:一般扫描层厚3mm,重建间隔1.5mm,螺距1.0~1.5;但当检查颅底等范围较小、骨质较薄而结构又较复杂区域时,层厚可选择1~2mm,重建间隔1mm,螺距1.0~1.5;而对骨盆、脊柱等大范围者,可适当增加扫描范围。在扫描和重建时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1)原始数据的采集必需是螺旋扫描,非螺旋扫描获取的影像将无法进行一系列后处理。(2)据文献报道,当重建间隔小于扫描层厚时,重建图像均匀逼真,边缘光滑连续,尤其是重建间隔小于扫描层厚一半时更明显;相反,重建数据丢失会造成图像显示的解剖结构不完整,图像边缘呈阶梯状。当重建图像时:进行MPR重建,可任意选定兴趣区作任意方向重建,选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作MIP重建时,选择窗宽、窗位分别为2000和800HU左右,去除兴趣区外的骨骼和周围软组织等重叠部分,任意旋转观察;作SSD重建时,需要选择适当的阈值,窗宽、窗位分别为2800和1000HU左右,并作三维立体旋转。本组扫描参数所获重建图像表面及边缘光滑,阶梯状伪影不明显,与文献报道相符。

螺旋CT可提供快速、清晰的图像等诸多优点已被公认,在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的诊断中占有较高地位,对于具有复杂解剖结构的骨骼疾病的检查更是如此,对于明确诊断隐匿骨折有了保障。螺旋CT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尤其在解剖结构复杂、重叠较多的骨关节骨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率,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