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退耕还林与贫困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论退耕还林与贫困的关系

宋双双

博野县农业局河北071300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其总面积的70%。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以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甘肃等省份为试点区域,于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工程实施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已开始凸显,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地区多为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而这些地区的农户作为退耕还林地区的参与主体,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科学测度退耕还林工程对贫困地区农户生计的经济效应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退耕还林;贫困;关系

1引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破坏的因素,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我国的经济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国家于1999年提出退耕还林计划,然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昆明市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和年收入,也值得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2我国退耕还林成效

我国退耕还林现状是可喜的,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带领下,将具有恢复价值的大面积耕种土地变为林业种植。尤其是在西北风沙大的地区,林业种植面积增大,更好地防止风沙的侵害,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近年来,退耕还林项目稳步进行,被退掉土地的农民能够获得政府津贴,涉及近1亿农民。根据当地的需求种植不同的植被,一方面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环境得到改善。以青海甘肃为首的退耕还林政策依然在进行,其中甘肃省以往的种植业存在极大的不合理现象,通过政府组织的退耕还林,降低10%的农业种植面积,相应的增加植被种植,使当地土地水分流失减少,反而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在政府的帮助下,农民着力于生产绿色产品,土地的质量进一步满足了这一需求,为我国甘肃地区打造绿色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

3贫困的定义及致贫因素

贫困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定义,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这两个概念常被用来定义贫困的最基本特征。第一,收入贫困,收入贫困就是金钱或物质的收入较低,导致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不能达到社会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第二,人类贫困。除了物质财产收入,人类还需要思想教育、文化、技术等基本素质的提高,以及需要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的提高。致贫因素:第一,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的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在边远的地区,那里的环境较脆弱,岩溶地貌,土地坡度大,土地荒漠化突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差。第二,缺少物质财产。根据实际情况,贫困户贫困的重要原因有:可耕作土地资源量少、质量差,耕作土地没有机耕路通达或离路较远;缺少饮用水设施;缺少灌溉设施等。

4退耕还林与贫困的关系

4.1生态文明与脱贫攻坚的良好互动

据调查显示,首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相当一部分县市的土地沙化治理和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而且间接地调节了气候,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使旱情旱象明显缓解,培养了土壤,提高了耕地的产出,缓解了贫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2001年,退耕还林试点洪雅县,在四川省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农业生产继续丰收。其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户保收增收,社会风险得以化解。同时,退耕贫困农民从森林产品中获取收益,享受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提高。退耕还林对于生态系统乃至贫困问题的改善都有相当大的意义,破除了以往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能兼顾的旧观念。

4.2退耕还林农户现金直补

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增量任务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优先纳入退耕计划。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国家有补助、省级有配套,凡是纳入退耕还林范围的农户,将获得现金补助1500元/667m2,分5年兑现(分别为500元、150元、300元、150元、400元),还可以通过间种豆类等低秆作物增加收入。

4.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利用多样化

4.3.1种植业作用分析

对退耕还林贫困山区农户的生计情况和经济来源收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土地的数量与质量,对他们整体生存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影响。种地的年收入情况和经济制造情况,直接决定了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质量,对他们整体的经济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退耕还林作用,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单位经济效益,让土地的质量在原有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改变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生存途径从而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

4.3.2资产结构的调整现状

退耕还林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农户的土地拥有总量,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升了土地的单位经济效益和生产质量。我们的退耕还林农户在原有的生产方式上,进行了树林改造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例如退耕还林,推进了云南省的旅游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开拓。大面积果树的栽种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达实现了云南省的资产结构调整,推进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孟旬邑县退耕还林的农户,参与到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也种植了柿子树、沉香树、苹果果树等等新品种。新品种的引入,实现了当地的技术更新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保持了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的农户而言有着正性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4.4退耕还林农户林权制度

退耕还林之后林地林权属于农户,对这些林木进行确权发证,产权资产可以使农民掌握更多资产,让他们自己管理资源,有益于稳定农户承包权。林权交易可放活林地经营权、保障林农收益,不仅能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而且能帮助贫困农民有效脱贫。

5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措施分析

5.1改变退耕农户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实施效益

针对大多数的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在边远的地区,而且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缺乏劳动力,造林及管护抚育技术低,无法取得项目该得效益。建议采取“大户集中经营管理模式”,即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的退耕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与大户签订经营管理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管护的相关规定及成效等,解决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的退耕农户弊端。另外建议在全县推广业主承包经营模式,目前很多镇已实行该模式,即退耕农户将自己的退耕地转给业主承包经营,退耕农户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及土地租金获得经济收入,加快农村农户脱贫致富。

5.2增加科技含量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需将科学技术作为主要内容,对其进行积极的推广,合理使用新技术与科研成果,增加后续产业的科技含量,创建优质与高效的产业结构,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首先,需满足农户科技方面的服务需求,创建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保证技术人才的工作能力。其次,需鼓励技术人才实施技术承包服务,为农户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咨询解答,以便于增强管理效果。在科学技术改革期间,还要创建林业重点工程,做好林业经济的建设工作,优化各方面的工作机制与发展体系,保证可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5.3制定社会化服务机制

服务期间,需保证相关机制的社会化程度,转变传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将林业产业作为具体的对象。在后续产业发展中,需针对退耕还林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并协调经济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服务工作中,还要针对后续产业的生产资料与资金等服务进行创新,建立现代化的服务机构,使得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利用科学的方式实施产后服务工作,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庶,岳希明.退耕还林、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基于21省面板数据的双重差分分析[J].经济研究,2017,v.52;No.59504:106-119.

[2]杨蒙.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农户经济特征与决策行为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

[3]任林静,黎洁.退耕还林政策交替期补偿到期农户复耕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v.27;No.20711:1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