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肝酶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肝酶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张义红1张义卫2

张义红1张义卫2(1解放军第457医院传染科湖北武汉430012;2武汉市第十三医院儿科湖北武汉4301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肝酶谱(ALT,AST,R-GT,ALP)在手口足病患儿肝损害时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酶转肽酶(r-GT)和碱性磷酸酶(AKP),并同时检测50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结果手口足病患儿血清ALT,AST及AL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R-GT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血清ALT,AST,及ALP明显高于正常同龄儿童,说明手口足病患儿存在肝脏损害,早期检测血清肝酶谱对手足口病的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手足口病肝酶谱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246-02

近年来,全国一些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有增多趋势,大量研究者已经证实手足口病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1],探讨是否存在肝脏损害可以为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对疑有肝脏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相关指标检测,了解其肝脏损害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随机选择2009年6月~2011年5月间解放军第457医院传染科病房及武汉市第十三医院儿科隔离病房收治手足口病患儿6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卫生部2010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者5个月,最大者6岁,0~1岁10例,1~3岁31例,3~6岁19例。同时随机选择50例正常健康同龄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患病组及对照组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采用日本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r-GT)和碱性磷酸酶(ALP)值。肝酶谱参考值:ALT5~40U/L、AST5~40U/L、r-GT3~50U/L、ALP40~150/L,高于正常上限为异常。

1.3统计学处理所有结果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以x±s表示,单一样本τ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血清肝酶谱检查60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肝酶谱检测中,ALT高与正常者58例,异常率为96.67%,AST高于正常者33例,异常率为55.00%,r-GT高于正常者5例,异常率为0.08%,ALP高于正常者57例,异常率为95.00%,其中ALT,AST,ALP病例组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手足口病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肝酶学检测比较

注:与正常儿童相比:*p>0.05***p<0.01

2.2治疗及转归血清肝酶谱异常患儿均给予“维生素C,甘草酸二胺”等护肝药物治疗两周后复查肝酶谱均恢复正常,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

3讨论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我国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本病[3]。常见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16型和新肠道病毒71型,婴幼儿为易感人群,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本病具有自限性,轻者可自愈,但重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死亡率高。我国自2008年5月2号已将手口足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4]。

ALT和AST是人体内糖和蛋白质相互转变所需的酶,在人体内分布广泛。ALT的分布以肝中最高,其次是肾、心、骨骼肌、脾等[5]。AST的分布以心肌最高,其次是肝、骨骼肌、肾脏等。肝细胞受到损害后,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膜破碎或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肝细胞中所含的ALT和AST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使血中ALT、AST活性增加。在反应肝细胞损害方面,ALT优于AST。肝内ALT的总活力为血清中的千倍以上,只要有1%的肝细胞损害,就可以使血中ALT明显升高,对肝损害灵敏[6]。ALP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其值增高可提示肝损害相关性疾病(阻塞性黄疸、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等)[7]。在本研究中手足口病患儿ALT,AST,ALP明显高于正常小儿,且ALT异常率最大。初步证明手足口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但经护肝治疗后均恢复正常,说明肝脏损害为一过性表现,早期发现并采取干预治疗非常关键。可作为患儿合并肝脏损害的诊断依据和观察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感染与肝脏损害存在多方面的内在联系,肝脏受损易出现肝酶谱异常已得到普遍认可,而它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判定和预后评估是否有临床意义有待我们进一步作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1]陈仕林,陈毓茜,胡莉丽,等.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06):39-40.

[2]潘家华.实用小儿手足口病诊疗指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40.

[3]刘坤.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02(16):269-270.

[4]张建华,陈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07):1207-1207.

[5]姚光弼.临床肝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239.

[6]陈悦,龚作炯.肝脏疾病诊疗进展[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35-236.

[7]任巧蓉,罗勇.血清酶活性检测在肝病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11,32(17):3425-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