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理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理浅析

赖艳芳

赖艳芳(厦门解放军第174医院麻醉科361009)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儿科护理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临床护理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所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头皮静脉穿刺护理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儿科临床护理上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高低不但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关键环节,而且还关系到医护质量、护患关系及患儿的康复。结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体会,浅谈如下。

1.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主要原因

1.1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家长心疼孩子,对护士的要求也很高、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说话言语不当等都可影响护士的操作情绪,护士因紧张而导致穿刺失败。

1.2穿刺手法选择血管不得当,持针手法不正确,护士缺乏熟练的穿刺技巧,都可导致穿刺失败。

1.3针头固定不得当穿刺成功后,由于固定手法不正确而导致穿刺失败。

1.4特殊小儿如肥胖、脱水、发热等患儿的头皮,穿刺技术难度大,易穿刺失败。

1.5小儿头部固定不佳小儿不配合,头部摇摆不定,难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再加上家长心疼孩子,固定头部不得力,导致穿刺失败。

2.心理护理

小儿都害怕扎针,在操作前后都有哭闹、骚动的情况,故对于较大儿在操作前给予赞扬、鼓励、比较等,以稳定其情绪,尽量配合操作;对于婴幼儿,扎针准备动作宜快,避免长时间操作而增加恐惧感,同时应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静脉状态差,可能复扎次数较多的患儿,建议家长回避。同时,护理人员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操作过程中保持镇静、果断、审慎、平和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成功率。

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选择适宜的穿刺血管先选择最有把握的血管穿刺,因为小儿头皮穿刺最重要的是一次成功。穿刺前先判断血管是静脉还是动脉。静脉血管一般是蓝色的,触之有弹性,可凹陷没有硬的感觉;动脉血管颜色浅红,触之有搏动感,感觉血管稍硬,触之不凹陷。小儿头皮动静脉有时不好判断,如果穿刺后回血逆流不进,血液鲜红,打开调节器开关液体不流,用手挤压输液管,血管周围皮肤发白,为动脉。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也可选择额前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等。周岁以内的患儿,选头皮静动脉穿刺。前额部的静脉不易滑动,易固定,常作为穿刺部位,其次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或足背大隐静脉;较年长肯合作的患儿,首选手背、足背及大隐静脉;抢救患儿时,可选择肘静脉或额上、外静脉穿刺或两路静脉开通,并最好用套管针穿刺。

4.操作方法

额正中静脉前额正中间,粗细适当。个体差异很大,有的患儿显而易见,有的则看不清楚。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只能摸着该处有一条沟痕,凭感觉摸清楚该血管的走向及深浅。在摸不清该血管走向时,可用双手的食指将血管两侧的皮肤向中间推挤,这时可以较清楚地看见血管走向,以增加穿刺成功率。对该血管心中有数后,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压迫血管两端,绷紧皮肤,右手持针,进针角度5°~15°对准血管走向,由浅入深,进皮后要缓慢进针边进针边观察回血,有明显落空感。对于这类血管,最好是见回血后稍压低针柄再进针少许,注意此时推入角度也不能太平,否则将刺破血管。对于小儿两侧颞静脉及内踝大隐静脉的穿刺,见回血后再进少许,否则易渗出;对于腹水、高热等脱水较多的患儿,由于静脉萎瘪,回血很慢,此时可根据进针时脱空感并试抽回血确定,也可试滴,如液体顺利进入,局部无隆起及疼痛则穿刺成功。

5.穿刺后的处理

头皮静脉穿刺者,除常规针头固定外,用纸胶加固头部一圈,以防止小儿拉扯。如果穿刺成功后因针头固定方法不当或固定不牢,中断输液需要工作人员反复穿刺,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而且消耗了护士的工作时间,因此针头的固定也非常关键。手足部穿刺输液者,可用夹板固定。针对小儿多动的特点,可播放动画片、给予玩具等分散其注意力。笔者用上述方法进行小儿静脉穿刺操作,一次成功率在90%以上。

6.总结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平时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熟练的穿刺技巧,并做好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良好沟通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此外在工作中要不断地汲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练就过硬的本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大力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护理工作为患者就医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