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思路

刘天凤

刘天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三团医院新疆阿勒泰836004)

【摘要】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量和速度分为急性出血.显性出血和隐性出血。[1]急性消化道出血分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和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0万-150/10万,病死率7%-10%。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柏油样。大部分消化道出血经胃镜和(或)结肠镜检查均能明确病因,但仍有5%患者无法确定病因。[2]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诊断思路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357-01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1.1出血的诊断:患者出现呕血、黑粪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下列情况可误诊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口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引起粪便发黑。对可疑患者可作胃液、呕吐物或粪隐血试验。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出现便血。④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应注意。

1.2出血的病因诊断: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胰胆疾病引起,其中以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最为常见。少见病因包括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病变、食管裂孔疝、胃黏膜脱垂或套叠、急性胃扩张或扭转、理化和放射损伤、壶腹周围肿瘤、胰腺肿瘤、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和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引起本病。

1.3出血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

1.3.1必要的化验检查:常用检查项目包括胃液或呕吐物或粪隐血试验、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为明确病因、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尚须进行凝血试验(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肌酐和尿素氮、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1.3.2失血量的判断: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因呕血与黑粪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而部分血液贮留在胃肠道内未排出,故难以根据呕血或黑粪量判断出血量。常根据临床综合指标判断失血量的多寡,对出血量判断通常分为:大量出血、显性出血和隐性出血。临床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伴随症状、脉搏、血压和化验检查)来判断失血量。

1.4活动性出血的判断:判断出血有无停止,对决定治疗措施极有帮助。如果患者症状好转、脉搏及血压稳定、尿量足(大于30ml/h),提示出血停止。临床上,下述症候与化验提示有活动性出血:①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呕吐物呈鲜红色或排出暗红血粪,或伴有肠鸣音活跃。②经快速输液输血,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稍稳定又再下降。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⑤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内镜检查根据溃疡基底特征,可用来判断病变是否稳定,凡基底有血凝块、血管显露等易于再出血,内镜检查时对出血灶病变应作Forrest分级。[3]

2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2.1出血的诊断:有便血,排除上消化道和痔肛裂出血可诊断。部分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可仅有便血而无呕血,易与下消化道出血相混淆。可先插入胃管,若抽出胃液无血而又有胆汁者,则可除外上消化道出血;若诊断仍有疑问,可行胃镜检查。

2.2判断出血量的大小: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及早明确是急性大出血、显性出血还是隐匿性出血对选择下一步检查十分重要。下列情况应考虑急性大出血:鲜血便每次量达200-300ml。12h内输血超过800ml,仍不能使血压保持平稳者。早期出现休克征象者。

2.3病因诊断询问病史及体检:息肉、肠套叠和急性出血性肠炎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肿瘤及血管性病变则常见于中、老年人。排便后滴鲜血,与粪便不相混淆者多见于内痔、肛裂或直肠息肉病;粪便呈脓血样或血粪伴有黏液或脓粪,要考虑菌痢、血吸虫病、大肠结核、慢性结肠炎、肠系膜血管栓塞、肠套叠;血粪伴有腹部包块,则常为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和肠套叠等,便血伴有皮肤或其他器官出血者多为血液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同时还要注意是否有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药物史、腹部放射治疗史、息肉摘除史等。腹部是否胀气,有无肠型及不对称隆起,腹部有无触痛及包块,叩诊音调及肠鸣音有无改变,均有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寻林婷范红.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09例病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7(5):151-152.

[2]陈勇.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2(9):226-227.

[3]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2)852.